大单元教学的思考
大单元教学的思考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实施”中深化教学改革要求:推进综合学习,要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明确了“大单元教学”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发布后,全国教育系统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蹚出一条成功的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是不是彻底的破旧立新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探索大单元教学模式不能脱离现有的教学实践,必须立足当前探索发展。
思考一: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如何体现?
课程方案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它是课程标准的上位规范,学科课程标准必须依据国家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来编制。既然课程方案已经明确大单元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那么各学科标准必须有所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丰富教学方式,探索大单元教学,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且部编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就是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的,要求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提出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内容聚焦大概念。大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要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使知识结构化,将相关的重要概念、次位概念按照其内在逻辑关系编织成网络化的概念体系。例如,“植物的生活”学习主题的大概念“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并维持碳氧平衡”,其核心是“可以制造有机物”,可围绕有机物的制造、运输、转化、利用,以及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线索将相关概念组织起来,建立概念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建构和理解。
从三个学科课程标准描述来看,都是以凝练大概念形成核心主题,统摄引领单元教学,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建立真实的教学情境,形成明确的教学活动任务,达成清晰评价标准。因此,各学科对大单元教学表述不同,但行动目标一致。
思考二:为何提出大单元教学理念?
从国家新课程标准发布以来,很多教师在网上吐槽,新课标用新名词、新概念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把老师都绕晕了,有何意义。我不敢苟同。
一方面,大单元教学与我们认知规律一致。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整体感知开始的,再对局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形成一个整体感知结论。这与我们对客观物象进行整体的观察规律是一致的。而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从局部到整体,先从鼻子、耳朵、眼睛、嘴巴讲起,然后再描述这张“脸”,此时教师画得“脸”与学生画得“脸”有很大差别。这违背观察事物和认知发展规律。所以探索大单元教学就是改变我们以往的“先分后总”的教学模式,建立“总-分-总”从全面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学习结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所说:大单元教学,要让学生认识狗头、狗腿、狗尾巴,更要让学生看到一条完整的狗。
二方面,大单元教学是对传统教学中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备课的整合和提升。在每学期初,不管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会要求老师集体备课中做好学期教学计划、单元和课时备课,我们现在前后关联,大单元教学就是在原有教学管理模式上,基于核心素养,读懂教材,分析学情,分解课标,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以大主题、大任务、大概念等形成明确的主题,确定目标,达成评价。所以,大单元教学不是凭空捏造的,是建立在原教学模式的革新。
思考三:如何认识大单元教学?
1.首先如何理解大单元。在当前课堂教学形势下,大单元不要强调跨学科、跨学段、综合性的“大单元”,我们还是建立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建构的最小的学科教学单位,即教材单元。
2.“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科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建立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科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评价,环环紧扣,使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可培养、可干预、可评价。因此,大单元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原有的备课基础上开展,是取和舍,不是抛弃。
四、大单元教学设计步骤的思考
有的教育专家将“大单元教学”设计步骤概括如下:
系统分析:是指整个单元规划和课时设计,必须建立在课程标准、核心内容、基本学情的深度分析基础上的“再建构”。
整体设计:是指课时教学以前,要在系统分析基础上组建单元,进行单元整体规划,以及整体规划下的课时设计。确定主题——明确目标——逆向设计(评价早于活动设计)——结构化任务、递进性活动——课型、课时、作业、测试统筹安排与科学设计。我个人认为,立足教师教学实际和学校教学管理要求,将单元备课拓展成大单元教学设计活动,通俗的讲,步骤如下:
1.整合教学资源。熟悉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学情,研究课程标准等;
2.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要关注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关联,并将单元教学目标分解在具体课时,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
3.教学任务课时分解:要明确每课时解决的教学任务和达成的教学目标。
4.做好教学评价设计,如下图
5.开始进行课时备课,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任务.
我们在原单元备课的基础上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小步探索,待老师对大单元教学设计有了直观体悟,对新课标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形成“用教材教”的教学观后,再推进学科单元重组、跨学科重组深度学习模式。老师的教学观也应是从低阶到高阶的进阶思维。大家可以探试,不对之处,尽请批评。
2023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