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常见病,全球每3秒就会确诊1人

  

  体面且有尊严地向这个世界告别,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愿望。

  然而我们中的不少人,必须面对一个最大的拦路虎——认知障碍症(简称认知症)。

  认知障碍症是指“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大脑发生病变,认知机能水平较从前大幅降低,导致无法正常生活的状态”,其中又以阿尔茨海默病最为突出。在全球范围内,每3秒就有1例新发患者被诊断。

  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2》,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ADRD)患病人数超1314万例,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而与一般的衰老相比,认知症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因此无法独居,需要接受照护。

  照护是我们思考未来必不可少的课题,因为我们都有可能患认知症,也都有可能在将来照顾患认知症的家人。

  对此,日本医学博士、大阪大学名誉教授佐藤真一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他在老年行为和认知症方面有40年研究经验,历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人口学研究所高级客座研究员。

  在新书《我们与认知症的距离》中,他结合专业知识和典型案例对认知症进行解读,从识别、预防、照护、改善出发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走进认知症患者的世界

  演员黄渤曾在综艺《忘不了餐厅》中谈及他患阿尔兹海默病的父亲,在发病之初,父亲将他当作老战友,病程到了中晚期,父亲已经不记得他了,完全没有了交流意愿。

  像黄渤父亲这样的认知症患者,不认识眼前的人是谁,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和对方交流,其根本原因在于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和社会认知能力的低下。

  一开始,家人只是觉得患者是记忆力衰退,这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误区。

  

  记忆过程就是“识记→保持→回忆”,认知障碍症患者的记忆障碍的本质是“记不住”,而上了年纪之后的记忆力衰退的本质则是一时“想不起来”,但会因某种契机而灵光一现,“啊,想起来了……”。

  因为记不住自己曾经说/做过这件事,所以患者常常会反反复复地说/做同一件事,认知症患者的大脑无法对信息进行专注和忽视的处理,也无法在人群中识别出要找的人。

  

  认知症患者分配性注意力下降,很难同时关注多个信息。很难注意到旁人,就会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自说自话;像开车这样同时要看红绿灯、注意行人、注意后方来车的复杂任务,认知症患者显然无法做到。

  认知症患者定向力低下,无法将其他人当作单独的个体,逐渐搞不清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诸如他们会将养老院的其他患者和工作人员当作一个集体,一旦讨厌某个人就是反感整个环境,一旦与某个人合不来,就会感到自己被集体疏远。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他们缺乏安全感,感到孤独,很容易讨厌养老院。

  

  认知症患者的社会认知能力逐渐下降,无法根据对方的表情、语言和肢体动作等推测对方的想法,从而采取合适的行动。所以与他们交流,一定要“直来直去”,避免比喻、讽刺、玩笑或是其他有深意的话。

  我们站在认知症患者的世界外,看到的他们不能、他们不行、他们不懂事,看不到的是他们不被理解的痛苦。

  平均学历越高

  认知障碍症的发病率越低?

  对于“上帝最恶毒的诅咒”,人类一直在想方设法躲开。

  早在2020年,全球首个阿尔茨海默病循证预防国际指南就建议:早年应尽可能多的接受教育以及多从事诸如阅读、下棋等刺激性脑力活动。

  次年,霍普金斯医学院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症》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认知储备能力可以减缓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学影响。

  

  平均学历越高,认知障碍症的发病率越低,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因为受教育时间增长,意味着年轻时能够更多地进行智力活动,步入社会后也会更积极地使用大脑,导致认知储备增加,从而不易患认知症。

  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积极进行智力活动,积极使用大脑,就不会患认知障碍症?用脑力训练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很多人都对此进行了实践。诸如#老人爱打麻将预防老年痴呆#、#俞敏洪为防老年痴呆学数学#、#女儿给8旬父亲布置作业预防痴呆#、还有“山东一男子支持62岁母亲玩游戏,认为这样对预防老年痴呆有帮助。”

  这真的科学可行吗?

  《我们与认知症的距离》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现在普遍认为的对预防认知障碍症有帮助的事物,都没有科学证据证明其是有效的。

  诸如算数练习这种脑力训练,其被广泛认可的效果是“预防认知功能低下”,而不是“预防认知障碍症”。

  算术练习可以使认知储备提高,但即便是认知储备较高的人也有可能患认知障碍,认知储备提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认知症的发病过程。

  当然,这并非是否认脑力训练,否认“活到老,学到老”的观点。只是我们都应该明白,没有一劳永逸、万无一失的预防方法,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终将要面对衰老退化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正确的照护是最温暖的治愈

  从医学的角度,认知障碍症几乎可以说是不治之症。

  四大认知障碍症目前还无法治愈,现行治疗认知障碍症的药物只是暂时抑制症状,效果有限。

  但不治之症,并非无计可施。哪怕药物无法治愈病症,我们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护理患者和接触患者的方式,缓解那些令人不适的症状,减轻生活上的痛苦。

  书中探索了这样一条新的路径:

  1. 认知症护理的关键在于交流

  佐藤真一指出,所谓认知障碍症,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社会认知能力的持续低下导致无法正常生活的状态,而所谓的正常生活又与交流息息相关。

  

  首先,要明白认知症患者在交流上的特征,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始、维持沟通。

  a. 说话不看场合。在应该保持安静的时候大声说话,在大伙都其乐融融的时候说一些扫兴的话。

  b. 反应速度过快或过慢。有时在对方说完之前就做出反应,有时对方话音落下许久都没有反应。

  c. 自顾自地说话,不关心对方的反应。

  d. 说话方式令人难以理解其中包含的情绪,或是说话根本不含任何感情。

  e. 缺乏表情的变化。

  f. 过度躲避目光接触,或者过度地进行目光接触。

  g. 别人对自己说话时反而扭头无视,姿势和动作让对方感到违和或者不快。

  h. 过度靠近说话对象。

  i. 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火等,无法控制感情波动,很难与他人交流。

  其次,与认知症患者交流时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认知障碍症患者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和周围的世界是有分歧的,一旦有人冲他们发火或者全盘否定他们,他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十分混乱。

  “被人训斥”、“被人反驳”等消极情绪不断累积,就会导致患抑郁及其他精神行为症状的恶化。

  为了不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应当不动怒,不反驳,与患者共鸣,在照护行动前充分了解付诸行动前患者的状态。

  

  2.?更具有可行性的护理实操方案是同之“生活” /互为支持,相与致远

  也许无数患者和家属早已不再追求疾病的彻底治愈,而是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照护方案,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其根本在于树立正确的照护观念,即不是“看护”他,而是和他一起“生活”。

  走出家门,共同参与社会互动

  认知障碍症患者及家人要走出去和人接触,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共同参与各类活动,如由专业人员提供的护理咨询、讲座、音乐会、散步、体操、厨艺和手工活动等。

  运用“程序记忆”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活

  程序记忆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肌肉记忆,诸如骑自行车和开车的方法等,普遍认为它是很难衰退的。如果照护者能细致地观察患者的习惯,充分发挥程序记忆的优势,那么认知症患者的生活就会变得轻松。

  诸如患者平时按照T恤、裤子的顺序来穿衣服,那么按此顺序把T恤的领口、裤子的拉链拉开后再递给患者,让他知道该把头从哪里套进衣服,让他分清脚应该从哪里伸进去。如此一来,之后的一系列动作便可依托患者的程序记忆来自主完成。

  运用“情绪感染”创造由外至内的愉快心境

  研究发现,认知症患者更容易受到情绪感染,尤其是喜悦的表情。

  但他们只靠自己一个人很难“内发”地快乐起来,所以要想法设法让患者“外发”地快乐起来,即不是“因为快乐所以笑”,而是“因为笑所以快乐”。

  

  所以,患者身边人们要经常保持微笑。想要定期持续地笑,还可以来一套“微笑广播体操”,即在普通广播体操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时间点暂停音乐,让领操员喊出“预备,起!”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哈哈哈”地出声大笑。

  这种笑当然是假笑,但如此重复几次之后,真的会因此变得快乐起来。

  相信在这些方案下,认知障碍症家人、医护人员能够与患者心意相通,让他们拥有平静又美好的生活。

  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症相关知识

  树立正确认知

  尽早识别和预防认知症

  掌握判断病情的方法

  学习人性化的交流、照护方法

  阿尔兹海默病是什么?

  照护意味着什么?

  面对一场终将“失败”的战斗

  我们该如何面对与坚持?

  一封用十年照护写下的动人情书

  一本由精神科医生亲自践行的“科学照护指南”

  文章来源于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