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被大文豪“苏轼”豁达超然的诗句治愈过?
高中时,学了一首词,开始了对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崇拜。这首词叫做《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也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苏轼与友人春日出游突遇风雨,没带雨具,同行友人觉得狼狈,独苏轼毫不在乎,处之泰然。而后便写出了这首传世佳作。
这首词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两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拄着竹杖,穿着芒鞋,感觉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一样,照样过我的一生。”没有抱怨天公不作美,时值被贬也没有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反而借着风雨表明自己人生的态度。词中所能透出的洒脱,不得让人由衷的佩服。反思生活中的自己,遇到小小的困境,不是怨天就是怨地,把自己搞得满身疲惫。于是我便把这两句词给记起来了。
后来又在课本中学习了《赤壁赋》,虽然后面有“朗读并背诵全文”这几个读书时最厌烦的字眼。但这一篇读完,就有自主想把它背下来的冲动,因为有太多的句子让人喜爱。
比如这句: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还有这句: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种渺小与浩瀚的对比,让人悟出“大格局”。懂得每个人都只是历史长河里的尘埃,才不会一直挣扎于得失的斤斤计较之中。
再有就是这句: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不是我的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但我的浅解或许与原文中有些偏差,我想单独把这句话拿出来,简单解释为“不是属于我的东西,一分一毫我也不要”,这本该就是很正常的要求。只不过现在太多的人根本不是这样,他们会掠夺,不择手段的去求取本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觉自律,这让我觉得,本该很平常的道理需要时不时拿出来强调一下。
再后来我便主动去了解苏轼的一生以及读了更多他更多的诗词。他一生的经历和在文学上的造诣,无论是谁看了之后都会为之叹服。
个人被他深深折服的一个点,是他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那些散发豪迈洒脱之气的诗句,让人过目不忘。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自《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长偓佺》,心中有浩然之气,在任何境遇中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雄风。
境由心生,当无法去改变客观环境的时候,而又不得不身处其中,能让自己更好度过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心境。换个方面去考虑,事物都有两面性,总能找到好的一面去慰藉自己,不至于让自己总处于负面的影响之中。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告诉我们不要想太多了,诗酒要趁年华尚在。”
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不只是诗和酒,好多事情都要趁年华尚在的时候去做!有些事过了就不再有,没有完成的只会是变成遗憾烙在回忆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自《临江仙·松钱穆父》,“人生在世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面” ,这是苏轼送别好友时说的。
一生漂泊的经历对于让他讲,人生就好像住旅馆,过着旅居的生活,是一段段漂泊不定的生活。苏轼觉得自己与友人都是人生旅程的旅行者。既然都是如此,离别也不必太过伤感,也有安慰友人之意。
作为后世读者,我也能感受到其已能接受自己遭遇,还有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