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借风韵几纸,探清明雅俗
“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每到太阳偏至黄经十五度,时有丝丝斜雨,洗去万物铅华;或有春和清明,唤起人间阳气。自此时节后,生命拔节抽条,万物呈清新明丽之态。细数古人清明诗词,有纷纷春雨、清爽明净之风,更有流觞曲水般雅事。
《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
中唐 元稹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 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二字,自有“风清气明”之意。黄昏降临,凉风微起,向晚云霞,映红天空,一切都极富诗意。诗人独面黄昏,精神也为之一振,走出家门,步入山林,山泉照映华光,“哗哗”流淌,方才明白“清明”二字的意蕴。
杨柳飞絮,白桐放花,鴽鸟啼鸣,田鼠入洞纳凉,万物呈现生发之气。天边彩虹好似指向天涯尽头。诗人看着天空,时间好像过了很久很久,昭示丰收喜讯的布谷鸟飞来,为百姓免去赊粮的忧虑。在元稹的笔下,清明是万物自在、百姓安居、氛围恬淡,而又令人心生满足的。
《苏堤清明即事》宋 吴惟
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万物苏萌山水醒,地暖春郊已遍青。”清明之际,遍野春色。梨花万朵白如雪,恰恰和风徐来,拂柳轻点镜面,杜鹃红遍山野,可谓景致宜人。游人如织,趁着春时好风景,呼朋引伴,正是要出城寻春。踏青插柳,斗草赋诗,好一番清明热景。傍晚降至,笙歌将歇,万树上流莺婉转清啼,和着远声,遥相呼应。
不论古今,人们总想去发现、去欣赏那抹绿意。在当今喧嚣的环境下,踏青更是件温暖而美好的事情。春光明媚,清风和煦,与好友相约,负起满城春色。随手一抓,便是满怀清风,拥抱、定格此刻,当不负这生机之景,是以“四季初始,天上有云,林间有雾,人间是春”。
《春晚感事二首(其二)》
宋 陆游
寒食梁州十万家,鞦韆蹴鞠尚豪华。犊车轣辘归城晚,争碾平芜入乱花。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三月清明,清风吹,春雨过,杨柳青,十万梁州百姓,竞相涌上街头。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欢声笑语,或绿杨柳下秋千,或郊外男儿蹴鞠,少年少女尽享春日清明。陆放翁也被这梁州清明踏春盛况所吸引,走上街头,走去那郊外田野,跟随着人们的步伐,看到热闹的蹴鞠秋千活动,想起了自己少年时也曾与伙伴们踢蹴鞠荡秋千,正是那“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众人沉醉于清爽春景,留恋这蹴踘秋千,若非日暮将近,似要忘却时间流逝。人们驾着牛车,赶在太阳落山前最后一刻,再贪求一点迷人的晚春风光。晚春清明风景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牛车也压乱了路边正盛开的野花。“蹴鞠渐知寒食近”,而秋千方知清明远。清明过后,秋千将拆,人们又满心期待着来年的绿意清明。
清明时,万物渐新,此即良辰;杨柳飞絮、梧桐放花、彩虹挂于天际,此为美景;日暮笙歌、秋千蹴鞠,是为乐事;观以上景,行诸般事,便可赏心。中国人喜欢用天人感应形容自然和心境相照,在清明时节的特殊天气下,人们似乎真的实现了天人感应。借着清明风,四美能具,二难可并,于是乎,古人掬一缕清明之风、揽几分山间雅意化作三两篇风韵佳作。这是一种特殊的浪漫、一份独属于中国人的诗情。清明后,农人开始播种,种子在催生谷物的好雨和渐暖的气温里缓缓发芽,撑起了人们寄托的希望。清明或是沉重的,也是优雅的,更是充满希望的。(责任编辑:高丽函)
作者:何菡 陈清兰 王政洋 袁礼责编:林志 安宸勋 刘宇威总编:王政淳 柴景瑞 袁芊蕙 王文静 尹雨乐指导老师: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