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洪教授—异硫氰酸异戊酯保鲜金针菇
报告标题:
异硫氰酸异戊酯保鲜金针菇
用10、50、250 μL/L异硫氰酸异戊酯保鲜金针菇,并分析与质量保存相关的效果。异硫氰酸异戊酯保鲜金针菇的效果有:(i)保持组织完整性,降低蒸腾和体质量减轻率;(ii)通过抑制褐变相关酶的活性来降低褐变程度;(iii)增加两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iv)通过减少沙雷氏菌的相对丰度来改善微生物腐败,并总体上抑制细菌生长;(v)提高几丁质含量,从而保持结构完整性;(vi)提高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亚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水平,从而保持理想的鲜味。另外,异硫氰酸异戊酯处理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力和总酚含量。50 μL/L异硫氰酸异戊酯在上述质量保存方面比其他两种测试浓度更有效。
专家介绍
刘庆洪?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个人经历:
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2021)
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2004)
学士,西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1990)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食用菌保鲜环境因子控制、天然产物保鲜剂的开发和食用菌种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等。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会议报名
已发布专家报告
生态保护与食品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正在报名中(2023年5月13~14日宁夏银川)
王钊教授—高淀粉饮食通过激活NADPH氧化酶2介导NAFLD的进一步恶化
赵瑞琳研究员—全球361个线粒体基因组揭示双孢蘑菇进化和驯化历史
明建教授—不同pH、CaCl2浓度下玉米醇溶蛋白-阿魏酸相互作用、结构表征及理化特性研究
生态保护与食品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正在报名中(2023年5月13~14日宁夏银川)
陈宁教授—生物活性肽的健康促进效应潘思轶教授—果蔬减损与资源高效利用
陈雷教授—基于代谢组学与肠道菌群特征研究杨梅素对IQ毒性的干预作用及机理
孙志宏研究员—乳酸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辛广教授—食用菌风味形成机制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徐振林教授—食品中小分子化学有害物免疫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陈全胜教授—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智能检测技术创新与应用
冯涛教授—食用菌风味增强肽减盐增咸机理及其实际应用
谌小立教授—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缓解赭曲霉毒素A肾脏毒性研究
鲁吉珂教授—主动诱导-提高乳酸乳球菌生物活性的有效策略
王锋教授—灵芝发酵全麦的研究
王成华副教授—火麻仁抗痛风肽的虚拟筛选及定向制备研究
姚晓琳教授—载体表面蛋白晕对主动靶向纳米载体摄取和跨膜的影响
芦晨阳副教授—水产品降尿酸肽原料的理性筛选和定向活性提升策略开发
赵立艳教授—金针菇多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张于研究员—我国西南药用植物中新颖结构生物碱的发现与活性研究
邵平教授—铁皮石斛的增值加工利用研究
曹崇江教授—金耳多糖增加了二甲双胍治疗对小鼠2型糖尿病代谢紊乱的有益作用:对血糖、微生物群和胆汁酸的影响
刘绪强副教授—多维度发掘花卉植物的功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李健教授—食品碳足迹评价技术体系构建
史硕博教授—合成生物学助力萜类天然产物的微生物制造
程抒劼副教授—金针菇菌根壳聚糖抑制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机制研究
肖航教授—食用菌及其功能活性组分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治作用研究:以杏鲍菇为例
李静教授—不同热处理对牛乳脂肪球界面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影响
杨芳副教授—膳食营养、胆固醇稳态平衡与慢性代谢性疾病
编辑:袁艺;责编:张睿梅
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并形成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食品生产的可持续性,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将与北方民族大学、皖西学院、宿州学院、滁州学院于2023年5月13-14日在中国宁夏银川共同举办“生态保护与食品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本届研讨会将围绕新资源食品挖掘、动植物、微生物可替代蛋白、食用菌等食物资源的开发现状、重要创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开展研讨,探讨未来食品发展方向,通过展示我国生态保护与食品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搭建科研单位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共同促进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快速踏入新里程。
长按或微信扫码报名
Food?Science?of?Animal?Products(ISSN:? 2958-4124, e-ISSN :? 2958-3780)是一本国际同行评议、开放获取的期刊,由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编辑团队运营,属于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旨在报道动物源食品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涉及肉、水产、乳、蛋、动物内脏、食用昆虫等原料,研究内容包括食物原料品质、加工特性,营养成分、活性物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产品风味及感官特性,加工或烹饪中有害物质的控制,产品保鲜、贮藏与包装,微生物及发酵,非法药物残留及食品安全检测,真实性鉴别,细胞培育肉,法规标准等。
投稿网址:
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2958-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