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背景下教育共生,教培机构线上+线下共同发力

众多教育机构把OMO模式作为未来战略方向,通过不同方式打通线上线下路径。但从OMO 模式本质来看,仅有少数机构建立了成熟的OMO模式。

在历经了“教师为王、产品为王”阶段后,教育机构走进了“服务为王”的时期,目前做重服务成为了全体教培机构的共识。服务线上化是重要但却最琐碎的环节。

但服务是最天然应该线上化的部分。学生来线下机构学习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周六日,周一到周五与培训机构只能通过线上连接。但学习要出效果需要紧密触达、高频次练习,这也是机构在寒暑假高密度开课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周六日线下课之外,周一到周五通过线上服务做黏性成为了机构的重点之一。

服务环节不仅包含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指导,学生个性化的学情分析、学生与老师、班型、课程甚至管理方式的匹配性、学生学习效果的落地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感都可被纳入服务的范围。


当下困扰教培机构的一个普遍难题是,如何将老师和学生精准地匹配。学生跟着最适合自身的老师学习,机构的口碑和续班率都可以提升。

因此,OMO 化的过程中机构需要通过大数据和 AI 等方式将教务工作进行线上系统化打磨,包含对孩子和老师双方的家庭背景、学习意愿、性格特征、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目的、教学/学习擅长知识点的侧重等进行记录,通过大数据进行剖析、分类、标签化。根据这些要素辅以系统和人工的双重匹配,为学生挑选最适合的老师、班型、课程、教案。

另一个是学习效果和体验感的服务。线上由于距离和空间问题,孩子的“压力感”会减少。所以老师需要通过频繁触达的形式给学生适当“增压”。

例如老师需要在上课前一天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督促家长第二天按时上线,并在开课前 15-20 分钟打开线上教室入口,发布一些讨论题给学生们自由讨论,帮助联络同学间的情感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课后需要及时跟盯,确保每个学生当天作业按时交并及时答疑解惑;同时,可以将学生在线下教室内的学习状况定期发送图片或短视频给家长,并生成学生成长路径图,让家长直观化了解学生情况,也方便家长转发朋友圈“炫娃”间接促成转介绍;另外,建立统一的班级管理群,强化群内 KOL 的带领作用,以积极的家长带动其他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