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四部曲!和平区全面释放幸福教育惠民福利
教育承载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区域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区域综合竞争力和百姓民生福祉的重要标志。对标幸福教育发展内涵,和平区教育系统立足“加、减、乘、除”四部曲,让幸福教育在和平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各个方面落子,全面释放教育惠民福利,将和平幸福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南宁幼儿园孩子们快乐运动幸福成长。做好“加法”
持续提质增效
【场景1】
4月28日,和平区首届中小学生辩论赛精英选拔赛高中组决赛在二十中学演播厅举行。学生们以“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为辩题展开了激烈辩论。这是和平区建立健全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标准体系的一个活动缩影。和平区旨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全面构建质量提升通道。
和平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全面构建质量提升机制。
构建全面育人“四大”保障体系 即健全学校育人目标体系;建立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标准体系;完善五育并举课程及实施体系;确立特色项目实施保障体系。
开展优质增效“四大”提质行动 即集团办学全面提质行动;学校品牌创优提升行动;特色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行动;行政督学教研“三方共理”赋能行动。
实施幼小初高“四段”培优工程 即名园+分园优质普惠工程、小学强基均衡工程、初中强校提质工程、高中特色培优工程,着力提升全学段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学生成长成才最优链条。
做好“减法”
全面减负提质
【场景2】
每天清晨,在和平一校长白岛一分校操场上、图书馆、书吧、篮球场处处可见孩子们雀跃的身影.....据了解,该校开设“六大板块”幸福主题行动,学生们可以参加晨跑、跳绳、读书、赏名曲、劳动等活动。据了解,和平区各中小学结合校情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减负行动,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高度认可。
和平区围绕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建立健全学生、家长减负机制,全面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八项规定”明确家校责任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和平区将规范教学管理、规范考试要求、规范学生自我管理、规范班级群、规范作业数量和质量、控制作业总量、控制课外学习任务量、严禁社会事务进校园等八个方面纳入作业管理规定,以此减少师生家长不必要的负担。
“刚柔并济”减少影响学生睡眠时间障碍 和平区将“刚性约束”和“柔性管理”有机结合,通过“严控学生到校时间、规范学校课程设置、保证休息锻炼时间、私人定制早到学生需求”等方式,保障学生充足的休息和锻炼时间。
“困难援助”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和学生心理负担 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应助尽助,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发挥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展各类心理减压活动,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做好“乘法”
推进教育创新
【场景3】
“一名老师讲课,两所学校的两个班级学生同时听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完全打破了空间界限”,这是发生在沈阳铁路实验小学与河北一校同步课堂上的一幕。从2017年开始,两校通过远程同步课堂,将师生集中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和平区将教育教学创新应用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区域教育发展模式的更新。
和平区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中心任务,坚持新理念,谋求新作为,立足改革创新,织好幸福教育保障网。
“两项改革”搭建资源共享大平台 即积极推动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形成学段发展贯通、能力培养贯通、特色发展互补的集团校共同体;在“智能+”的新形势下,依托“互联网+教育”改革,构建基于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模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打造新时代教育发展新样态。
“三支队伍”构建协同育人同心圆 即实施干部队伍建设活力工程,培养专家型校长队伍;实施教师队伍专业提升工程,培养优秀班主任队伍和名师团队;实施教研员素质提升工程,打造高水平教研队伍,全面提升教研水平。
“研学实践”搭建学生成长快速通道 发挥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作用,建立健全劳动、技能、艺术等综合实践课程;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观体验、研学旅行、红色旅行、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
做好“除法”
树立正面形象
【场景4】
和平区连续三年成功承办沈阳市民摄影大赛,学员上交作品97636幅,有542人获市级奖;有42人分别获一等、二等和三等国家级奖项。和平区社区学院开展的“盛京雅俗轩摄影大讲堂”,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摄影爱好者学习的需求,并获得“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荣誉,已经成为教育惠民的有效途径。
和平区努力构建社会认可、学生家长满意的良好教育生态。
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负面清单”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红黄牌制度;建立教育行风监督员制度,从社会各界人士中选聘行风监督员,对教育行风、师德师风和社会重教风尚全面观察监督;选树先进典型,发挥先进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教育正能量。
积极落实家校沟通“全员覆盖” 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拓展家校沟通渠道,用好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平台,优化家校育人机制;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家校联系,教师全员参与,交流学生情况,共商育人策略,宣讲教育政策,征求家长意见;探索建立校长家校沟通邮箱,主动回应家长、社会诉求,加强互动交流。
持续延伸教育服务“全民参与” 加强品质社区建设,打造“家门口”的精品社区文化品牌。不断丰富社区居民教育资源供给,打通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没有围墙”的学习型幸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