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调查 | 初中生的学业压力大吗?七成孩子上学时感觉疲惫!
初中生小A从小到大就是别人眼中的学霸,可最近她却因为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扰,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进温医大附二院心理诊室。“我的孩子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在学校有艺术训练和班级事务,周末要上培训班,忙到连做心理咨询的时间都没有。”长期处于“白加黑”“5+2”的状态,这位优等生终于扛不住了。
小A的遭遇不禁让我们联想起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胡鑫宇事件”。随着真相的水落石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温州市两会上,我市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此提交了建议和提案。
温州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温州日报记者通过温度新闻APP和温州新教育微信公众号发起问卷微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业压力已成为初中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几位从事心理咨询多年的资深心理医生向记者反馈,品学兼优的孩子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发病人群呈低龄化趋势,医院的心理门诊外甚至出现小学高年级孩子的身影。
日报微调查显示
半数以上受访对象认为学业压力过大
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好心情心理医疗和心理健康数字服务平台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学业压力已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导火索。
为进一步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近日,记者通过温度新闻APP和温州新教育微信公众号,对初中生及家长发起了问卷微调查,共有819人次参与(受访者样本具有随机性)——
88.68%的受访对象认为,学业压力是他们当前面临最大的压力,55.97%的受访对象认为当前的学业压力过大。
在“学业压力的来源”这道多选题中,选择升学压力、自我期望、家庭期待的受访对象分别占到86.16%、55.35%、47.17%。
睡眠时间调查结果显示,一天只睡6-7个小时的受访人群占到55.97%。有34.59%的受访对象认为“上学时一直处于疲惫状态”,35.85%的对象“经常感到疲惫”。
对于目前的学习任务,有30.19%的人感觉“力不从心”。重要考试失利,40%的对象表示会带来较大的情绪波动。
在关于压力排解方式的调查中,“自我排解”和“对家人倾诉”这两种方式占比较高。
在“您对孩子的支持方式”这道多选题中,多数家长选择了给予拥抱、听孩子倾诉,也有家长采取带孩子吃大餐、出去散心等方式排解压力。
对于孩子的未来,20.75%的家长认为自己期望较高,42.77%的家长选择了“还好”,36.48%选择“顺其自然”。
记者询问市区几位初中生家长,了解到孩子的日常:早上通常6点30分起床,下午5点30分放学,晚自习8点15分结束,回家后动作快的孩子10点可以睡觉,动作慢的,晚上11点还上不了床。市民张女士前阵子发了条朋友圈,时间是夜里11点5分,配图是女儿埋头写作业的背影:“看着这个状况,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啊!”
初中生小B休学在家已有些时日。谈及孩子的状态,母亲刘女士十分自责:“都怪我要求高,把孩子逼得太狠了。”原来,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小B几乎都处在提早学、超前学的状态。可上了初中,刘女士发现这样的方式行不通了。孩子开始出现上课听不进去、作业写不出来、考试考不起来的状况。后来,小B开始请假,请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办法回学校上课了。最终,她带着孩子求助心理医生。
医院心理诊室反馈
接受心理咨询对象超半数是学生
“在孩子的成长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是一个接力跑的过程,什么时候起跑、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冲刺,有它的规律。孩子的母亲在小学阶段已经把孩子的潜力耗光了。”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温医大附二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林宣贤这样说道。他以医院一天心理门诊的接待量为例,前来接受心理咨询和评估的人群中,超过半数是学生族。
“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林医生留意到,最近几年前来就诊的患者中优秀学生的比例不在少数,“他们都是别人眼中的学霸。”学霸也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林医生解释说,这与他们长期背负着对自己高期待,处于高负荷的学习状态,积累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释放,内心痛苦不被周边人理解关怀有关。
林医生告诉记者,这类孩子很多是班干部,学习之余还有学校事务、班级事务要处理,有些孩子还有艺术团的排练任务。为了维护好学生的形象,他们对自己高要求把所有的活儿都挑上身,在人前不说苦、不喊累,情绪上积累的负能量也无处倾诉。长期处于“白加黑”“5+2”的状态,他们成绩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无奈向医生求助。
每每见到这样的案例,林宣贤总是非常痛心。
他告诉孩子,要正视自己,不要总是要求自己必须优秀,允许自己是一个普通学生;
他也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情绪,努力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放低预期,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善于倾听,学会共情,时常换位思考,当好孩子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林小曙最近两周已接诊了好几例因学业压力而休学的初中生。“这些孩子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上不了学,一去学校就头晕、肚子疼,出现生理上的反应来逃避上学。”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林小曙发现这些孩子在小学普遍优秀,到了初中,即便很努力地学习,成绩总是达不到预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她也提到,近年来青少年心理疾病呈现低龄化趋势,她的心理门诊经常出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影。“有些孩子在小学五六年级已进入青春期,身心方面的巨大变化叠加学业方面的压力、家长过高的期待等,导致他们提早出现厌学行为。”
代表委员建议
用数字技术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乎千家万户,也牵动着社会敏感的神经。在今年的温州市两会上,我市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青少年心理健康上。
市政协委员、瑞安中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曾瑞华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作为校园心理健康的“守门人”,她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通常与原生家庭有关、与被父母的不正确对待有关。“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令孩子没有安全感,”曾瑞华说,“有些妈妈喜欢把夫妻间冲突向孩子倾诉,说爸爸的各种不好。青春期孩子有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靠近父亲,认同父亲,一方面又接收到父亲的各种负面信息,导致孩子出现压抑、难受的情绪。”
曾瑞华还提到——
父母不当的教养、过高的期望,也容易诱发孩子的心理问题。在日常咨询中她经常碰到强势的父母,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帜随意地责备、贬低孩子。“有时父母可能只打骂一次或冷漠对待孩子一次,但孩子却非常难受,在心里把自己打了无数次。孩子一方面因为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而痛苦,另一方面认为自己达不到父母的预期而自卑。”
市政协委员,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伟国在《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全社会服务水平》的提案中写道——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起源于家庭,萌芽于小学,初发于中学,爆发于大学。他提议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应用平台,建立信息化心育评估体系,用数字技术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呵护青少年心中的阳光?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心理教师林平告诉记者——
当前学校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在春秋两个学期各开展一次学生心理筛查,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及时开展个案辅导,结合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委员等动态观察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身为孩子最亲近的家长,怎样做智慧父母?林平建议,对于孩子成绩父母应摆正心态,一个人成才与否的关键不全在于学习成绩。家长要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懂得尊重孩子,给予自主安排学习的自由,给予充分的运动时间,“有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以后才能迎接工作生活的种种挑战。”
记者: 潘舒畅
编辑:瞿含张
审核:林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