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就是催孩子写作业,怎么就抑郁了?别再催了,聪明父母这样做

  01“催”出来的孩子抑郁

  一位妈妈在给孩子收拾书桌时,发现一张写满字的纸,上面4个大字最刺眼:我是废物!

  妈妈很心疼,这张纸是已经抑郁的女儿休学看医生前留下的。

  这张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面上,是女儿满满的负面情绪:每天混日子、上课不写笔记、上课听不懂、回家等骂、什么都不会、不想写作业、八百年理一次桌子、作业错一堆……纸张的最中间,是大大的、醒目的四个字:“我是废物”!

  更严重的是,孩子现在对手机产生了严重依赖,每当爸爸要拿走她的手机,她就有自杀的想法!

  但妈妈也有委屈,其实做父母的哪里舍得天天骂她, “无非就是催做作业,催睡觉,催吃饭,催快点上厕所,催起床。这些在她眼里都是骂她。”

  从妈妈的诉说里,我看到了这个女儿活得有多艰难,爸爸管孩子靠吼,妈妈管孩子靠催,这样的孩子能不抑郁吗?

  其实,在孩子学习自我管理、自主成长、自我控制的过程中,总会经历无数失败和挫折,比如明知到写作业的时间了,但还是无法关掉电视或放下手机。

  那么,为什么很多孩子在诱惑面前几乎毫无抵抗力,或者对规则毫无敬畏?

  很多时候还是因为父母在建立了规则、给孩子立了规矩之后,却忽略了重要的关键,那就是缺少了对孩子的支持。

  要知道,在对抗诱惑和欲望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孩子自身还不够成熟的自控力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想要孩子从管教走向自律,就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但很多父母在孩子自控失败的时候,不仅没有理解和支持,反而对孩子进行批评训斥、否定嘲讽(比如本文案例中的女儿被父母斥责“八百年理一次桌子”),这就彻底否定了孩子学习和锻炼自主、自控能力的努力,孩子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从管教到自律的自主成长了。

  02不催不吼,如何帮孩子自控自律?

  虽然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学会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控制,但“一个靠催、另一个靠吼”,显然无法做到对孩子的有效支持。

  然而,对很多孩子来说,要处理不断变化的现实和在不同场景中实现有序转换都是有困难的,在没有大人帮助的前提下,依靠自身还不够成熟的自控力,孩子们通常是很难独立面对的。

  这时候作为成年人的父母的支持,就非常有必要了。

  但孩子在面临自控失败的时候,需要的不是父母直接上手帮忙,不是强制命令,更不是批评、指责、训斥和冷嘲热讽,而是父母站在孩子的背后,在心理上的支持。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相对于批评指责等负面沟通,提醒不仅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更是维护了孩子的自主感,支持了孩子发展自己的胜任力。

  所以,相比于“催”和“吼”,和善而坚定的提醒,才是孩子需要的支持。

  但提醒也有方法和技巧,不会用的父母常常就变成了唠叨和催促了。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8%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