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都
笼罩在沙城暴和雾霾侵袭下的首都天安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读一首刘禹锡《乌衣巷》,体味一下南朝旧都的风雨烟尘,繁华如梦的一去不回。
首都,又称国都、都城,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呼。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有的国家不只有一个首都,也有的国家为了谋求发展而进行迁都。中国历朝历代的首都也在不断变化。1927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将南京称为首都,至此中国第一次有了“首都”的称呼,并将该词沿用至今。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首都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称谓,故古代称首都为都城。都城的名词解释是指古指帝王“建都”“封邑”或 “称帝”之城。所以,古代都城指国家的都城及诸侯国、封国的都城,又称京城、国都,京华、帝京、辇下等多种称呼。今称首都。首都,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城市,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谓。不管是古代或者当代,一国首都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这个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权力中心。在当代首都由于权力赋予的特殊资源也演变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国家的国际交流中心。人类历史自从有了社会阶级之后,就有了都城。国家都城的建设和经营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传统认为都城应位于“天下之中”,是中国古代首都观的基本内容。而在建立都城的时候也相应的考虑到安全因素,文化因素,政治统治因素,和军事因素等等,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首都的建立尚有结合龙脉,风水等一些非自然的因素,这些非自然的因素其实包含了非常宏阔的哲理和现实的科学精神,比如在首都的建立和民间择地建屋一样的有卜吉的传统。从周代以下,历代封建君主在定都和建都的时候都需要结合风水,星曜,统治阶级的五行运势来卜吉择都,如周代据河洛的典故: 昔周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虽然看似有些玄妙和荒诞,但是其中包含了当今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一国首都的建立必须符合统治中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便利的优势地位,找到一个最利于统治者舒服安详的地方,以利于国家统治和权力行使、比如洛阳做为首都的优势就是:一,据天下之中,可以扼中国以致四夷,居中而守对于统治四面八方都方便快捷。二,水利发达,洛阳是河洛平原的中心地带,洛阳以黄河,洛河、伊河、瀍河和涧河周水环绕。在古代河水不光是生活用品还是交通工具,故都城的选择第一要务是有大河流水的地方。三,山脉地缘,古代都城的选择以山水构筑为都城的龙脉,山脉也具有军事上的防守功能,故山脉的重要不言而喻,洛阳居于中华的龙脉之祖秦岭之北,有邙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嵩山、中条山等多座崇山峻岭,在古代山水对于军事的防御非常重要,军事防御是首都的安全重要保障。故山环水绕的地方也就自然从心理上变成了最大的风水佳地。四,粮食安全,洛阳处于河洛平原,自古中原土地肥沃,粮食丰饶,足可以保障都城的食品安全,后来又修筑运河,更可以将南方的钱粮赋税汇流京城,以备都城的生活消费。所以,都城的建立,不外乎生活,安全,便利,利于统治者和政权的稳固和权力的行使而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将北平改为北京,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关于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的问题,在后来都存在于很多的学术争议。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人经过仔细研究考量将北京定为首都是基于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当时北方已经彻底解放,而在南方当时是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地区,蒋军,匪患频任,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北平背靠苏联社会主义老大哥和当时工业基础最好的东北地区,安全和经济都有相对优势。二是,北平是和平解放的,相对于当时的西安等更为发达和城市功能更为齐全。三是,当时的北平是清政府和北洋当局最近做过的首都,相对于西安,洛阳,开封等已经精华泄尽的衰落城市更有活力。四是,当时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人民比以南京为中心的南方地区的人民更为拥护新生政权(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基层就是以南京为中心的东南势力)。所以,当时党中央和毛主席经过慎重考量,以雄才大略的眼光决定将新兴的人民政府首都定于北平,后来改北平为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华北地区都是严酷自然环境变化受害者
在将近作为首都八十年的北京,当今由于环境的急剧变化,已经越来越面临重大的压力和不堪重荷。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变迁的影响,由于气候的变化使得蒙古高原和华北北部变得更为干燥,气候更为异常,蒙古和内蒙古地区荒漠化显著增强,这就使得当下的北京一直被笼罩在黄沙的侵袭下,在春秋的季节,几个星期的沙城暴天气给首都巨大的人流和城市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北京“其山童,其川污,其地沙土扬起,尘埃涨天”沙城暴天气和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首都功能和国家形象。尤其对于政府机关等重要的行政机构造成巨大干扰,而且特别不利于世界的外交形象。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以及气候的变化,以北京为首的地区严重的干旱缺水,尤其是生活用的自然水源。目前靠南方向北方输送,但是这一个条治标不治本的不科学的办法。在黄河以北地区,地下水资源都快要开采殆尽,而且开采出来的地下水也是苦咸难咽,基本不大符合饮用水的标准。所以但从从空气和水源这二个最基本,最简单的元素来看,就对作为首都的北京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地位。再有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世界地缘局势的紧张,北京最临近着有“东亚怪物房”的朝鲜半岛火药桶和美军驻日的军事威胁。所以,综合环境,安全,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等等角度来看,建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迁移。
有人会从国家的稳定根基或者承平盛世来反对迁都会动摇国本,影响国家的统治基础。其实恰恰相反,在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需要的时候,由于原来的国家都城满足不了政治经济的需要以及自然环境的改变的时候,将国家的都城迁移到新兴合理的地方,更能给人一种万象更新朝气蓬勃的新的形象。历史上的成王东迁,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周成王时营建(或曰迁都、相宅)成周(今河南洛阳),唐代的武周东迁,以及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向南迁都洛阳,还有后来的明成祖从应天迁都北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把国家的政治中心迁移到最适宜的地方,更加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团结。在由于自然环境或者人为环境的变化,旧有都城难以承担和负荷国家首都功能的时候,将国家首都迁移到最适宜的地方,进行新的资源组合和权力配置,更利于国家的发展和需要,使国家更加的长治久安。这反而才是最科学的战略性的发展思维。
迁都这个事情肯定是大事,而且是特别重大的国家和民族以及未来的大事,肯定要慎之又慎!但是从历史和未来来看,迁移首都肯定是更有利于我们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功勋大事!
丹江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
那么要迁移首都的话,迁移到什么地方最佳呢?
我认为就迁到汉水中游的城市,丹江口地区!
为什么是丹江口地区而不是其他别的地方?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利于建都的几个方面和地方,进行排除比对。一是黄河流域,以及华北地区,这些地区不管什么地方都受制于水源和环境,基本没有可选的建造大型城市之地,二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因为气候严寒,一年中半年都要消耗热能来取暖,单凭这一点都不符合当代的环保理念,所以没有可选之地。四是西北地区,西北除了伊犁地区外,基本没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意味着不具备大城市的基础,而且西北气候也不太友好,就是伊犁地区还好但是有种孤悬域外的感觉,肯定不符合中国的首都选项。五是东南沿海,比如南京上海杭州等等,但是这些地方山绵水软,属于繁华烟柳之地,不是政权败退王朝偏安于此,政权大都命短不寿,肯定是最先排除首都之地。六是长江以南,在传统文化上江南地区大都低沉卑湿炎热,尤其是从地缘安全考虑,难以抵抗从北方而来的军事势力,且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强国的首都都建立在地球的北半球。所以,长江以南就不适合国家的建都之地。七是,西南地区,西南的云贵川藏偏僻闭塞,交通不便,难以统率中国。
丹江口地区是汉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由以上七点看出其它没有合适的地方建都定鼎。而建都丹江地区却有以下七点优势:
一是,大家可以看看中国的地缘,丹江口地区是国家的中心地带,由于中国国家势力一直是向南(海南岛以及南海地区)向西南以及西南地区发展和进取的,中国的地理的中心位置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关中平原到河洛平原到黄河中游平原南移到汉江平原,所以在丹江口地区所横跨的古秦楚巴豫地区成为了地理上的国家的中心位置。而且此地也是秦楚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处,更是中国汉民族核心宗教道教的兴盛之地,把首都迁移于此,可以实现国家居中而制四海的心理优势和强大的国家主体民族的文化认同。
二是,丹江口地区的汉水,丹江有丰富优质的水源组成,这里的水源目前都是一类饮用标准,也就是直接咕噜咕噜的可以喝的,而更可以从长江三峡大水库调水北来的话,直线距离不过三百公里!在未来来说,淡水资源是比石油资源更贵重的战略资源,再世界上由于水资源困乏而影响国家发展的事情数不胜数,当今迁都就水和草原民族的追逐水草都是为了人口的生存大事。这问题就是为了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大战略问题。
三是,丹江口地区正位于汉水的中游,汉水,顾名思义,一条从天而降的河水,在江淮河汉中据其一。汉水对中央之国的重要精神意义无需多说。但从实用主义来说,所在的汉水流域,既是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发祥之地,从传统文化上来说,丹江口地区由于丹江水库的建造把这个地区更加改变成了一个藏风聚气的地方,而一个地方的水甜宜饮既是上佳的风水之地。其实不闹传统文化哲学,就单纯从生活角度来看,迁都汉水中游的丹江地区犹如古代定都渭水的长安地区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条汉水滋养了汉民族的伟大和发展,当今在还于旧地,更能体现以汉民族带领其它民族共同发展国家的千秋功能!
四是,丹江口地区位于秦岭南麓,大巴山北岸。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上, 秦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龙脉之地,一条从昆仑山蜿蜒东来的秦岭大山像一条中华民族的父亲脊梁一样,不光可以挡住北方的寒风和沙尘暴的侵蚀,更让中华民族从心理上有了坚强的依靠。就在北京和华北地区被沙城暴和雾霾经常侵袭的时候,由秦岭挡住的汉水中上游地区却是空气清新,艳光万里。秦岭在北,大巴山在西,建设一座靠山面南,坐东向西的国家首都,这自古就是统治政权的最佳的形胜之地。或许风水形胜是一种看不到的精神价值,但是它的民族和国家精神的作用确实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定都此地可以从传统文化归属和民众心理中给予一种长世万代的感觉!
五是,此地面临南襄盆地,中原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这里是全国粮食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不管任何时候,都不会面临食品和水源短缺的基本问题。而且政治中心的南移,可以就食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更加稳固的统治南方发达地区以及国家向南方的进取(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会更加的向南偏移)。
六是,在未来设使世界面临全面的战争威胁的时候,此地背靠山川,远离沿海,不管是传统战争,现代战争,亦或是未来的核战争,都不足以威胁首都的安全(丹江口地区的秦岭和大巴山都是高于一千米以上的大山,至于作用大家脑补)!而且神奇的是,由洛阳,南阳,襄阳,岳阳这四阳组成的最内的一道捍卫首都的东方防线,可以阻挡传统战争的地面部队。由郑州,武汉,长沙三大重镇组成的第二道捍卫首都东方防线,可以防守现代战争的机械化部队,而背靠宜昌,重庆,西安可以保护的后方防线,而丹江口地区无论在边境的东南西北方向都超过1500公里以上,可以说在军事战略上是固若金汤!
七是,优越的气候条件,丹江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燥湿适宜,这些地方,大部分地区冬天不用供暖,夏季不用空调,单从这点优势,从环境和能源方面,若是一千万人口的首都就可以节省一笔巨大的开支,而且适宜的气候,优良的环境,可以使执政的国家领导人心情愉悦,身体健康,更能为国家贡献工作能量!
未来最珍贵的战略资源是淡水
由以上粗略的七点就可以看出此地是目前最适宜迁都的地方,具体可以将以丹江为中心的湖北十堰市,神农架地区老河口,谷城保康等地区,河南南阳的邓州市、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西峡县,淅川县、新野县七县市,陕西的商南,山阳,北河,丹凤四县划为首都特区。国土面积大概5万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000万人规模以内,改此地区名为中都市。将国家机构,中央职能部门,政党机构,行政机关,金融机构,军事机构和重要央企以及国家重要的机构等,重点科研校园等,一并迁移到此。重新建立文理科大学,如首都大学,首都理工大学等比肩或者超越哈佛,剑桥,耶鲁的真正的一流大学,培养真正的世界级的国家人才!并以开放包容的政治风气吸引国内外人才,以此,国家必定能超越汉唐之盛!中华民族一定能迅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统治者
最后以一首《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结束本文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节选自赏谷《经略三北》一书之:大华北之重片段。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