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看似粗俗,内容实则雅丽,好一首《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

  提起“妓馆”或“妓院”,现代人大多以“那地方”隐晦地代之,恐怕没人敢拿到正经场合来说,更别说还是用那种暧昧、留恋、怀念的口吻。但有一个人敢,还堂而皇之地为“那地方”写了一首词。这个人还真不是市井无赖,而是颇有些名气的学者、文人、官员,他就是宋代词人潘牥(fāng)。

  古代文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必删

  潘牥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太出名,让他出名的恰恰是那首名为《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的宋词。别以为这是一首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糟粕”,这可是入选《宋词三百首》的“精品”。要知道,《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而为近代学者朱孝臧(1857-1931)辑录进《宋词三百首》的,只有88位词人的300首作品,足见这首词在宋词乃至中国诗词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潘牥(1204——1246),福州富沙(今属福建)人,字庭坚,初名公筠(yún),为避南宋第五代皇帝理宗赵昀(yún)的名讳,后名号为紫岩。

  潘牥是端平二年(1235年)的进士,这个“学位”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博士,是响当当的高级知识分子。考取进士功名后,朝廷曾授其镇南军节度推官、衢州推官,这是从八品的“后备干部”(选人阶官),但不知什么原因他都没有去赴任。后来他出任浙西茶盐司干官、宣教郎、太学正等职。淳佑六年(1246年),潘牥的官职和生命定格在潭州通判任上。通判是知府的副官,掌管粮运、田宅、水利和诉讼等,并对州府的各级官吏有监察职责,大体上相当于现今的地市级政府副市长兼监察委主任。这一年潘牥年仅四十三岁,真的是“英年早逝”。

  古代官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必删

  潘牥词中提到的南剑州是古代州县名,在今天的福建南平一带。从词中“惟有旧时山共水,依然”一句可以得出,这南剑州妓馆可不是潘牥“初来乍道”,他是这里的常客了,这次是“故地重游”;因想起了原来的“老相好”,情不自禁地写了这首词,并十分大胆地注明:题南剑州妓馆。

  潘牥的这首小词,是为一个已经远离、寻访无着的歌妓所写。全词如下:

  生怕倚阑干。阁下溪声阁外山。惟有旧时山共水,依然。暮雨朝云去不还。

  应是蹑飞鸾。月下时时整佩环。月又渐低霜又下,更阑。折得梅花独自看。

  词的上片,写潘牥倚栏远眺,看到的尽是不变的青山绿水,但却再也找不到旧时恋人的踪影,她像暮雨朝云一样杳无影迹,无处可寻。

  词的下片,潘牥写因对旧时人的怀念而在月光下产生幻觉,将自己所眷恋的女子想象成一位乘鸾凤飞升的仙女,从侧面表现出自己对昔日恋人的痴情,也表达出对恋人的美好祝愿。其中“折得梅花独自看”一句,看似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其实是化用了南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在《疏影》中的“昭君……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想”的意境,委婉地表达出希望恋人也能像王昭君那样下凡化作梅花,慰藉自己相思若渴的心情。这句词表现了作者诚挚的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那种孤独无依的情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必删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也算小有名气的潘牥公然为“妓馆”题词,就不怕世人耻笑吗?其实,宋代的“妓馆”虽谈不上是“高雅”场所,但也绝对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不堪”; “妓馆”中的“妓师”或“娼妓”虽然不能称其为“艺术家”,但基本上是“卖唱不卖身”的。因此,宋代文人并不以写此类文章为耻,反而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宋代的妓女大多是歌妓,许多人都拥有非常高的文化素质,也比较容易与文人雅士互生爱慕,两情缱绻,所以这类题材常常成为当时文人写作的一个主题。本词即是作者对自己旧时眷恋,此时可能已经从良、寻而不见的歌妓的留恋与怅惘心境的表达。虽是思念“妓馆”情人之作,但整首词意境鲜明,丝毫没有晦涩、淫亵、不健康之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