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查处非法办学遏制小语种无序发展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在2021年高考季,“高考日语”词条甚至冲上过热搜。以小语种作为高考外语科目的考生呈现出“跳跃式”增长趋势。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以日语考生为例,2018年,广东省、江苏省报考日语人数分别较2017年上涨100%、140%。2021年,日语考生人数达到20万人左右,全国高中日语学习者人数已接近70万。小语种学习需求旺盛、收益大,导致了一些小机构无证经营、甚至与个别公立高中非法合作办学、私分学费、偷税漏税,引发小语种教育无序发展的乱象。
2023年全国两会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准备的建议是,科学合理引导小语种培养,改善小语种学习“各自为政”的局面。
以目前开展得最多的日语为例,培训机构直接把培训开到了学校内部,完全脱离了“双减”政策的监管。分析小语种教育火热发展原因,为什么出现了虚假宣传、无证经营,甚至学校直接非法引进校外三无机构合作办学情况、普通高等学校日语系教授以大学名义开设日语培班、收取高额培训费分钱、偷税漏税的乱象,均因为监管空白和高额利润引发。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山东省宁阳县四所高中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并向学生收取12000-16800元不等的小语种培训费,费用由学生家长一次性支付给培训机构。此举增加了部分家长的经济负担,最终被投诉至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 随后江西赣州市兴国县兴国中学、兴国平川中学、兴国四中三所高中;湖北省孝感市一中、孝感市三中等三所学校家长相继在网上投诉,但是均被相关单位压制,没有任何处理结果。
一、日语小语种的蓬勃发展原因
小语种正式列入高中课程始于2017年。当年,教育部明确将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连同此前的英语、日语、俄语一同并入高中课标,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对于部分考生而言,小语种的政策十分利好。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013号(教育类006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提到,要充分照顾小语种的实际情况,高考命题时,“小语种试卷的难度要比英语容易5到10个百分点”。两年后,教育部进一步规定,高考的外语科目包含前述六种语言。换言之,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语种,代替英语参加高考。
二、目前开展小语种教育教材使用混乱、小语种师资短缺,学生家长只能选择无证机构的原因
2021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七中学日语教师陈丙昌,曾对贵州省内107所开展日语教学的高中进行统计,发现除了65%的学校使用《新版标准日本语》和《人教版高中日语教材》,其余学校有的使用《新编日语教材》,还有的使用《新编日语》《综合日语》等。
因为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老师们在教学中大多只能凭经验,或借用高校教材和网络教辅资料, “不管是教材选用、课程考核,还是考试命题,都存在极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在教材层面,陆銮眉的构想是,除了启动小语种教材教辅编写,还可以尝试建立小语种教育示范点,支持开设小语种教学的学校或者教育机构进行课程建设、教材研发和教学改革等,待经验成熟后再加以推广,而不是非要强调非得使用人教社教材,使用国内正规出版即可。
小语种教师资源严重匮乏。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0-2021学年初全国普通高中分课程专任教师学历情况》,直到2021年,全国日语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仅有2107人,俄语教师共845名。与之相较,全国高中英语教师共281941人。“小语种教师缺乏,容易导致学校对开设第二外语热情不高”。
记者根据网上及“互联网+督查”平台信息,结合相关的网上举报信息、分别走访了涉及山东、河南、湖南、贵州、广东、湖北、江苏、江西、四川等多省的高中学校、学生及家长。了解相关情况:
“因为学校学习日语多为英语偏科的学生,学习日语的目的其实就是机构宣传的所谓的‘弯道超车’、加上培训机构宣传的日语高考简单,学生希望走捷径考上大学。每年学习日语的人数在变化,如果学校盲目招聘日语教师,可能导致没有学生可以教的尴尬局面。同时,招聘一两位教师既不能保障教学延续性也没有办法组织备考。因此,学校无法自己开展日语教学。如果学校购买资源为极个别英语偏科的学生服务,又显示教育不公”,学校反馈。
“我们因为地处四五线城市,英语基础教育资源差,除了英语其他功课都好,为什么一二线城市或外国语附属中学孩子可以学小语种,学校既然没有能力组织教学、购买资源,我们自己购买在线学习资源、不要求学校退还英语学习费用只是提供闲置教师参与网上自学有什么过错?我们明明知道培训机构没有办学许可证,学费贵、也没有发票,汇入了私人账户不安全,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没有权力选择机构、决定机构的权力在学校啊”,学生和学生家长意见。
三、目前高中学习小语种的几种主要途径
1.学校自己招聘教师、不再向学生收费。
2.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收费等按照“双减”纳入了监管。
3.部分家长购买在线上教学资源学习+线下免费答疑双师制学习、收费等按照“在线学科培训政策”纳入了监管。
4.学校直接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学费汇入私人账户或非法培训机构,完全脱离监控,收费不提供发票、退费困难。
四、税收稽查、校外培训监管不力导致监管失控、小语种教育无序发展,投诉不断
根据山东宁阳县第二中学、第四中学、复圣中学、金桥学校引进校外培训机构进入校园开展日语教学的退费整改退费信息,涉及学生717人,涉及培训费用865.75万元,如果按照依法纳税的某行业知名企业的同行税赋16%,直接逃税138万。而湖北孝感一中、孝感三中、河南南阳地区、湖北黄冈地区等十几所高中日语培训收费更高(见网上举报信息及学校贴吧学生反映),平均每生达到19000---21000元。培训费以千万元、亿元计算。
如果按照全国70万学习日语人数的80%无交税计算,全国校内非法引进机构学费接近 106亿元,税收流失接近 16.8亿元。
我们通过前程无忧招聘网、电话了解了湖北省最大的日语培训机构“湖北省华之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根据企业介绍,他们分别投资有河南省华语通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湖北高光课堂网络科技公司, 但是都没有学科培训办学资格许可。据他们人力资源部介绍,他们现有教师近800人、合作学校超过200所,现有学生超过3万人,每年收入超过2亿人民币。成立以来累计销售收入近10亿。
根据学生家长反映,学费分别汇到不同省份的公司,或者汇入了个人账户。
正是因为如此暴利,引起群雄争霸。“小语种学科培训如果按照各省的收费规定收费、依法纳税,利润相对合理。但是如果偷税漏税,相比规范企业,多出了每名学生接近3000元的“净利润”。以湖北省最大的日语培训机构‘湖北华之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根据其网上宣传,其历年来培训学生和正在培训的学校超过10万人次,接近多出了1-2亿元左右,如此高的利润,导致各显神通、找部分领导打招呼直接要求校长“‘引进更加优秀的资源’为名,要求学校引进三无培训机构(无办学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资金托管的机构)进校培训。学校很为难、培训机构现在是越正规越难了”,校长也表现出无奈,“甚老师推荐一个学生多少钱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这个现象在河南、江西、广东更加明显,基本上出现了谁的关系硬,谁就可以进学校的局面。根本无需考虑是否有办学许可证、无需办学资格,只要成立一家与“教育”“外语”沾边的教育科技公司、咨询公司或者其他艺术美术培训许可证、甚至以个人工作室名义找个关系,给校长施压、招聘一两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即可进入学校进行合作办学。甚至大学老师也不务正业,我们在网上也看到了“举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非法授权开设高价培训班、涉嫌利益输送”等的举报信。
对此,我们通过与教育部相关监管部门及相关文件了解到,即使是有办学许可证的任何机构和个人,是不能进入学校开办日语班、更不能合作办学。“学校引进机构,按照双减政策规定,线下办学许可证一地一证。即使有线下办学许可证,若在学校开设培训班,只要涉及收费,在没有‘双减’政策之前,可能仅仅是违规了,现在已经是涉嫌违法犯罪了”。
五、两会人大代表的建议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小语种市场乱象,第十三届全国人
大代表别必亮就曾呼吁,“别让小语种报考影响高考公平”。在别必亮看来,当前的小语种短期培训突击应试倾向明显,成了不少考生单纯获取高考优势的工具,小语种培训市场也呈现出混乱状态,“不仅与发展小语种的初衷不符,还影响教育公平,有待规范”。
六、利用国家“双减政策”相关法规、联合税务、工商、公安依法规范打击非法机构,多做具体事情,而不是唐筛、还小语种教育一片净土。遏制无序发展、以满足培养小语种人才需要
1.依法净化办学环境,规范管理,而不是管死:鼓励学校自己招聘教师;政府购买资源;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既可以选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资源免费学习、也可以由学生监护人购买已经被列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的白名单在线教育机构资源、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在线教育资源线上学习、线下相关语种专业人员免费答疑的双师模式,缓解小语种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按《办学许可证》中所注明的地址、层次、内容、形式办学,不得擅自改变办学地点,不得擅自增加、变更办学层次、内容和形式。所有具备教育机构的办学许可证是不可以跨地区使用的,学校不是私营企业的办学场地,凡是在学校办学收费的机构,都是违法行为。将学校非法引进的办学机构进行清理出学校,消除源源不断的各种举报根源,避免偷税漏税、学校私设小金库,甚至利益输送的事件发生。
3.加强税收征收工作,对全国校内开设日语培训班的学校从2017年放开小语种考试后的学校进行摸底排查,依据学校入学档案人数、学生人数、收费情况、无论公司是否注销,或者采取A省收费B省公司进行税务稽查,追缴税款。
4.每个省对政策执行情况不力,应该联合市场监督局、税务部门、公安等有执法权力的机构依法加强对无证经营、无办学许可证的非法机构进行打击。很多学校以解除合作后学生无法高考为借口,迟迟不给以清理,“等待风声过后再收费”。其实完全可以将学生转移到合规公司。
5、加大执法力度,而不是置之不理或者以罚代管。我们在网上看到了2018年12月份“关于对湖北华之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南阳非法从事教育培训活动的举报”涉及“与南阳八中、桐柏县一中、桐柏县实验高中、方城县一中分校、方城县第五高级中学、邓州市花州实验高中、南召县一中、南阳市油田第一中学、南阳市油田第四中学等多所公办高中学校开展所谓的日语合作办学,明目张胆、大规模地在高中学校校内开办营利性日语培训班。”目前已经有5年之久,但是我们了解到,这些学校根本没有任何处罚和整改。目前仍然继续开展高价日语培训班。
2022年8月,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市场监管局依法对江西九星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违规违法开办高价日语培训班的违法行为,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并成为典型案例。虽然相比河南南阳进行了处理,但是相对于收费618.91万元非法收入,并没起到震慑作用,以罚代管根本达不到目的,以上学校继续在开办培训班。处罚依据如下:“2022年6月20日,抚州市东乡区市场监管局接到群众举报,称东乡区三所中学违规开办高价日语培训班。执法人员立即开展调查,发现江西九星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使用江西某大学、江西某大学日语培训部的名义招收学生,不能提供江西某大学授权许可及其他相关证明。
截至案发,当事人共在东乡校区招生892人次,实收培训费618.91万元。当事人对升学、通过考试和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且利用江西某大学的名义对学生或家长作虚假的商业宣传,其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抚州市东乡区市场监管局对当事人作出上述行政处罚。”
5.规范非营利与盈利办学培训机构的资金、税收监管。斩断利益输送链条:
“双减”政策初衷是将义务阶段学科培训采取非盈利、非义务
阶段(高中)学科培训采取盈利的分类,达到非营利培训机构真正不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校外培训,减轻家长负担,营利机构依法纳税、规范管理。但是实际情况,虽然进行了分类,但是实际上非营利机构相反免除了税收,本来应该让利学生的,结果让培训行业更加暴利。吸引了更多的人铤而走险。因此,应该尽快按照2023-03-24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尽快对非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收入、开支真正纳入监管,而不是走形式,对净资产,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使用分配,其举办者不得从培训机构分红、取得回报或分配剩余财产。对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的利润,要按照税法依法纳税、《公司法》和校外培训机构章程有关规定进行分配。
如果非营利机构无利可图、真正做到让利于民、营利机构依法纳税、非法机构依据法律法规进行打击,相信日语培训市场乃至整个校外培训市场会很快得到进化,也会自然调节控制小语种这种无序发展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