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考核家长评,以闹剧而告终,应该是最佳结局!

  最近,某校进行了师德考核。根据学校的师德考核方案规定,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两次师德考核。自今年开学开始,上级管理部门进行了大胆创新,把家长对教师的评议也将纳入到师德考核当中,规定家长评议优秀达不到95%的老师不能定为优秀等级。

  

  用领导的话说:这是多元参与,让师德考核更加具体化、真实化,是教师师德接受社会检验的创举,是提高师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家长评价结果让学校大跌眼镜。一是家长评价英语老师全是优秀;二是班主任36位班主任有31位考核优秀;三是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得到的优秀评价比例高于语数英老师。还有9个班级,所有任课教师家长评价结果都一样,全票是优秀。

  

  看来让家长评价教师师德,没有上级部门设想得那么美丽,并没有得到家长的肯定。

  首先,家长评价教师,信息有偏差。家长了解老师的渠道有限。凭几次家长开放日,靠有限的家长会,家长不能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而家长靠学生与交流,更难以全面了解老师。因为学生的与家长谈话,学生往往带有自己的喜好,带有自己的偏见,不能真实地了解教师的工作。英语学科因为简单,对学生有陌生感,学生喜欢,导致了担任英语学科的老师家长评价高。

  

  二是学生和家长的评价基本上都是一种模糊评价。评价有模糊和量化两种方式,而家长评价教师一般都局限于“有”“没有”、“是”“不是”等浅层表达上面,缺少专业层面的评价。有的老师由于对学生要求严格,家长的评价就可能会偏低。而有一位个非常可爱的老师(可爱到连课堂纪律都控制不了)的老师,家长评价却很高。

  

  三是家长有顾虑。9个班级,所有任课教师家长评价结果都是优秀,一是说明家长有所顾虑,恐怕自己评价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看法,或者有其他因素掺入其中,如家委会成员做了动员,或者老师做了发动,劝家长打优秀。

  

  家长评价师德,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的评价方法,不会提高师德水平。

  一是家长评价师德,增加了教师的非教学压力。因为评测结果直接影响教师师德等次的评定,继而直接影响教师的绩效。就算不影响绩效,人们也都不希望自己在师德考评上落后。所以那些平时只关注教学的教师们,此时不得不花点时间琢磨家长和学生们的感受,有时候还会向家长和学生做一些妥协,以博得他们的好感,教学以外的事情就占据了教师不少的精力。

  

  二是只凭借学生和家长的喜好,对老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多数学生都会有一个最喜欢的老师,但这是基于喜好,而不是谁最能帮助自己学习。《学习的科学:每位教师都应知道的99项教育研究成果》一书作者撰文,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与其实际学到的东西之间并无关联。研究者非常清楚地说,“尽管研究人员用了超过75年的努力,但目前仍尚无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学生从评价更高的教师那里能学到更多”。

  

  第三,家长给教师打分,这会极大限制教师的教学行为。一些平时比较调皮的孩子,教师还能不能管?一些要求比较霸道的家长,教师还敢不敢拒绝?

  这意味着,看来家长对教师师德评价更像是一场人气竞赛,是上级部门对教师工作专业性的认知缺乏的基础上的哗众取宠的举措。

  

  最近,学校师德考核小组宣布,家长评价师德不再纳入本次师德考核!

  家长评价师德以闹剧告终,应该是皆大欢喜的最佳结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