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原标题: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江苏开放大学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坚持办好人民的大学,服务全民终身教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公平观,构筑百姓身边学习新平台。“公平、公正、平等”与“教育、学习、求知”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普遍性认知,教育公平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期待,不断促进和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教育公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和奋斗方向。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助于普遍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更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背景下,应继续完善学科门类,建设从中高职专科到开放本科到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通道,不断完善更新“江苏省终身教育资源库”,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需求,突破时空限制,打破身份界限,提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老年教育等丰富“菜单”,有效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机制,把各类人才的成长链、教育链、创新链连接起来,提高服务供给能力,以实现教育的多路径融通、受教育者的多通道成才。利用系统办学优势,让各行各业的学习者均能实现“学习梦”,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教育生态,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坚持高质量发展生命线,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使人口红利进一步转化为人才红利,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校要加强内涵建设,大力引进年轻博士、学科学术带头人,积极开展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课题研究与科技创新,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社会服务格局,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科技服务,选派青年博士教师赴合作企业、政府部门、研究所挂职锻炼,引导教师将科研、论文写在江苏的大地上;要进一步联合行业企业、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和市县开放大学,利用开放的机制,实现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贯通培养,为江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探索新的路径,积极探索将“学校建在开发区内、专业建在产业链、人才建在需求链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引领终身学习呈现新气象。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地方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市场有效介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与协同治理的体制与运行机制,教学形式、方法与手段更加现代化、数字化。高校要与市县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共同搭建结构稳定、层次分明、特色鲜明、覆盖江苏的社会教育服务支持平台,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纵横交错、协同发展的社区教育“蛛网式”体系,创新“菜单式供给+点单式选课+广覆盖送课”的送教形式,持续探索创新送教模式,建设省级学习苑、名师工作室、游学基地、学习体验基地、养教联动基地,积极打造社会教育项目和品牌;与当地组织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会、妇联、民政、共青团等加强合作,开设服务退伍军人、现役军人、残障人士、妇女儿童、老年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人群的教育学院,让普惠开放的社会教育走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教育激发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也是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振兴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教育力量必先注入乡村。从政策的逻辑起点出发,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教育公平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方式,需要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充分发挥乡村人才在乡土记忆传承、产业发展、共同致富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同时,开展乡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提高村级组织的治理能力,让乡村各级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相关高校既要以传统课堂空间为“动力引擎”,提升农民知识素养,又要以田野庭院空间为“支撑载体”,强化实践能力培育,搭建数字智能空间“赋能桥梁”,激活科技动能培育,开展各类农民培训工作,帮助县、乡、村各级干部提升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乡村居民在“全面学习、全民发展、全民进步”的文化环境中共同推动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章琼,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