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以一名指导者与合作者出现在课堂,启发、指导、点拨、帮助

  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学生用他们的直觉知识与非正式技能理解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这些多样化的思考方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直觉知识与非正式技能有一定的限制,如缺乏准确性、有效性、概括性。因此,他们应朝着更为有效、更为正式、更为抽象化的概念与技能的方向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可能涉及非正式的图表、缩写、概括和一种弹性化的数学,可操作的可视的图表和图式可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

  要重视通过社会性的互动与合作来学习。整个班级的教学与个人的学习都可以以小组合作和班级讨论的方式进行。社会性的互动是有效的,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交换思想,对比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尤为重要的是互动与合作是获得高水平抽象思维的重要机制。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把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整体。数学学习不是把知识与技能的各个要素简单地储存在头脑中,而应把各相关知识点串联,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因此,数学不应把知识点孤立,而应把课程中要学习的部分尽可能与实际相联系。

  

  在数学课堂上,应从教师是信息传递的唯一供给者、学生是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创造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培养学术的气氛,培育学习方法,开展解决问题的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应以一名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向学生提供帮助,并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觉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