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并非“零准备”!幼小这样衔接更科学
2013年8月,教育部提出“零起点教学”,将之作为小学落实“双减”政策的切入口,强调“双减”背景下幼小科学衔接理念。五莲县幼儿园、五莲县文化路幼儿园、五莲县实验小学建立了“幼小协同”长效机制,从转变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入手,关注幼儿身心健康、语言表达、社会适应以及坚持、独立等指向儿童未来成长与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素养,在“零起点”视域下构建幼小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一、共学共研,做有准备的教师
研读并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实践“零起点”教学的关键。我们协同建立幼小互通的学习共同体,采用“目标解读→案例分析”的模式,逐项剖析《指导意见》实施要点,帮助教师内化每一条目标,审视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关键点、连接点,使之成为开展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幼儿园大班,利用午休后的自主游戏时间,针对性地开展绘本阅读、看图讲述、专注力小游戏训练等活动,解决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以“比快慢”游戏提升幼儿做事速度,并与他们一起制定合理的时间表,解决孩子做事拖沓的问题。
小学一年级,创设与幼儿园衔接的学习环境,将教室布置得可爱又温馨——图文并茂的黑板,苍翠欲滴的绿植,创意满满的桌牌……教师上岗前需参加县教体局组织的一年级教师任职能力测试,持证上岗。
二、提高素养,做有准备的孩子
幼儿园将幼小衔接贯穿幼儿三年生活中,充分做好全面准备。小班阶段,注重幼儿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的养成;中班阶段,注重幼儿阅读习惯、表达能力的养成;大班阶段,注重幼儿学习习惯、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的养成。如利用儿歌及打卡行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区域计划及周末小任务,增强幼儿任务意识;开展“晨间签到”“挑战一分钟”等活动,帮助幼儿树立时间观念;在区域活动中模拟小学课堂,开展“整理小书包”“课间十分钟”等活动,提升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一年级做好入学适应教育,让孩子爱上学校、喜欢上学。一是关注孩子情绪,及时疏通引导。如开学适应阶段,教师先带一年级新生到户外操场踢球、到图书馆看绘本、在创客教室玩机器人,再组织他们交流讨论,说说自己最喜欢校园的哪个地方,鼓励他们向家长介绍自己的学校,增强其对学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二是开展常规管理月活动,促一年级新生习惯养成。如组织他们观看“小学生一日常规”视频,在教师亲身示范的基础上自创游戏,以朗朗上口的常规要求儿歌调动学生学习常规的热情,并以兴趣活动为抓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三、同频共振,做有准备的家长
《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共同做好衔接工作。只有家、园、校三方有效协作,才能真正落实“零起点教学”。
幼儿园邀请小学教师为家长作“培养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等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在新生家长会上引导家长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和小学低年级课标逐一进行比较,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围绕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给出家庭指导建议。同时,还为家长解读幼儿园各类游戏活动教育内涵,用“案例解析”“一问一答”等方式回答他们最关心的衔接问题,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就是在为孩子入小学做准备。另外,通过“个别幼儿家长约访”,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行为习惯、学习品质的衔接。
小学扎实开展“三会一讲座”活动。一是入学见面会,通过“朱砂启智”“人字开篇”等体验活动,让一年级新生和家长体验到浓浓的入学仪式感。二是成立家委会,在开学一个月之后,各班通过选举成立家长委员会。三是定期家长会,向家长分享教育经验,使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四、搭桥引渡,落实零起点教学
幼儿园开展课程审议活动,着力建构大班“走向小学”主题课程,依次推进“小学畅想曲”“小学生活万花筒”“学做小学生”三个核心活动,助力幼儿多方面发展。在实施幼小衔接主题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游戏化、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做“有准备的课程”,引导幼儿自主拟定游戏计划并用符号表征,在游戏中主动思考与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征、分享游戏故事,有效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生活自理、前书写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
小学一年级则从“减缓识字与写字坡度”入手,初入学阶段做到“多认少写”,并通过“数学游戏分享”主题活动,鼓励一年级新生介绍在幼儿园经历的数学活动,以此为基础有效衔接小学的数学学习。教师还创新运用“积分存折”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励一年级新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零起点”并非是“零准备”。我们从回归教育本原、让儿童快乐出发的角度,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合作,做好幼儿入学四方面准备和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实践“零起点”教育,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来源:《山东教育》(幼教园地))
(原标题:“零起点”视域下的入学准备)
作者:陈祥权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