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与创新思维
要求变了,条件变了,思想有时候跟不上实际,就落于习惯性思维;努力使思想与实际想符合,就实现了实事求是,其中思维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的过程。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卫生事业最根本的变化是告别资源整体短缺时代,发展卫生事业的重心将实现由资源筹集到资源利用的转变,并以资源的有效利用带动解决资源局部不充分、不平衡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健康根基。在现代化进程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实现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不仅仅只是建设一个个医疗机构与机构网络,不仅仅只是提高临床治疗能力,而是以疾病管理为核心建立完整链条的健康管理体系,提高对疾病全过程健康服务能力。
在资源短缺时代,只要把资源筹集到位,就解决了医疗卫生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在当前和现代化进程中,仅仅把资源筹集起来已经远远不够,一些突出问题根本就不是资源缺乏造成的。
一个二级医院或一个三级医院,用比基层机构高配的资源和更高的收费,分别收治40%以上、20%以上的一般疾病,既不符合功能定位,又增加患者个人和家庭负担,而且还在继续依靠与基层机构的竞争优势扩大规模、增加床位。
一个基层机构,能够诊治占比80%的一般疾病却不被信任、不被选择,而对与自己功能定位不相符的严重疾病,力图通过建设专科、与上级建立合作关系、引进高层次人才等途径把病人留住,出现能干的不去干、干不了的反要干的局面。
一个区域,一个乡镇或一个县市区,每天谁在生病、生什么病、病的轻重,没有人清楚,没有人想搞清楚,一直不在卫生事业的管理范围之内,连社会医疗总需求都搞不清楚,即便把总供给做得再大再强,也没有办法实现供需关系的全面有效管理,全人群健康管理也无从谈起。
一次治疗,院前不管,院后不管,有收益的挣着干,没有收益或者收益低的没人干,越收益越激励,越没有收益越没有激励,由治疗到健康转变根本就没有路径。
一个病人,通常不具有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对长什么病、病的轻重和哪个医院能治、哪个医生能治基本不清楚,选择医院、选择科室、选择医生和选择医疗方案,由于信息不对称,基本都是试探性的,这些从来也没有纳入医疗服务管理。
所有这些问题,不仅是资源利用问题、健康管理问题,最关键的是病人需求问题。这些与需求有关的问题,虽然没有临床医疗服务与疾病之间那么直接,但对一个病人来说同等重要。这些问题,单纯靠加强一个个医疗机构建设解决不了,甚至还将有些问题加重。
假若继续以资源筹集为中心、以机构建设为重点,不能根据新的实际情况,以创新性思维寻求突破之道,医疗机构可能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群众看病就医有可能出现大医院看不起、小医院不去看的“两难”困境。
当前,重点是将机构建设转到体系建设上来,将一个个由机构提供服务转到由体系提供服务上来,将管理重心从突出供给转到重视需求、牵动供给上来,将疾病轻重与医疗资源匹配起来。
具体的办法来自创新,来自对分级诊疗、健康管理、整合型服务体系的综合优化,将三者融为一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