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建学校保学位促均衡 实现优质教育美好期盼

投入135亿元新建学校50所、改造提升学校87所,2020年秋季开学全部投用;在全市率先实现“名校+”全覆盖,把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实施教育“1346计划”,形成公民办两翼并举,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高新教育品牌……

回顾西安高新区三十年教育发展历程,有太多令人感慨的故事。从4所学校发展至各级各类学校287所、学生13.47万人、教职工1.19万人,从无人知晓到叫响陕西、享誉全国,一路走来,高新教育迎着改革创新的春风,已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而这些变化,都真切地体现在区内群众的笑脸上。

2019年7月,高新区投资约134亿,正式启动50所新建、87所维修提升学校建设项目。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50所新建学校、87所维修提升校在2020年秋季开学正式投用,为区内群众增添学位7万余个,无数家庭的期盼和热切得到了最好的回响。

高新区第三初级中学学生家长吴先生表示,得知家门口建起高新区第三初级中学后,他和家人果断选择了这所学校。“我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很满意,对教学理念和师资力量也比较认可,相信政府会把公办学校建设得越来越好,让家长满意、孩子成才。”吴先生说。

吴先生口中“满意”的硬件设施,包括游泳池、网球场、室内体育馆等等,而这些并不是个例,是高新区50所新建学校的标配。

在广泛征求学校和各界代表意见的基础上,西安高新区制定出《高新区新建学校设计导则》,50所新建学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使用绿色环保材料,中小学统一建有游泳池、网球场、室内体育馆,并配备了直饮水、新风系统等,学校均按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充分利用屋顶空间进行绿化或光伏发电,确保把每一所学校都建设成最安全、最美丽的学校。

解决了“有学上”问题后,如何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求?为此,高新区通过推行“名校+”工程,推进各校理念共识、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共融,使高新区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加速扩大高新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2019年,西安高新区充分发挥24所“全市领先、省内一流”的品牌学校优势,以“名校+新校”“名校+托管校”模式,实现全区学校“名校”教育资源全覆盖,把“名校”资源送到秦岭脚下、沣河两岸。

2020年,在总结“名校+”经验的基础上,西安高新区又全面推进“名校+”从“1.0版”全覆盖到“2.0版”深度融合,再到“3.0版”集团化升级,将新建的50所学校和托管学校全部纳入“名校”管理。

作为50所新建学校之一,西安高新第八小学自开办以来,很快获得了家长的一致认可与好评,这些都离不开“名校+”工程的引领带动。在“名校”西安高新第一小学的全力支持带动下,高新八小依托本校雄厚的师资力量,通过派驻干部迁移名校经验,开展活动落地名校精神等方式,迅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由“+校”迅速变身成西安高新人家门口的“佳校”。

“名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例子,在西安高新区还有很多——“一墙之隔”的高新第二学校和原双水磨小学合并融合,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一路之隔”的原甘家寨小学和高新三小同步发展,实现共同提升;原鄠邑四中在高新一中的带动下,教学质量逐年攀升……50所新建学校在“名校+”工程的引领下,从集中交付到今天,所有新建学校已实现高位起航、迅速发展目标,成为区域群众认可的好学校。

在全力推进学校建设、名校+工程的同时,西安高新区还科学制定“任务书”,静心绘就“路线图”,在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印发《西安高新区实施“1346 计划”争当教育强市建设先行示范区行动方案》(简称“方案”),全力建设更优质、更均衡的高新教育。

如今,走进西安高新区校园,处处都彰显着教育的活动——“名校”积极主动,真帮真带,毫无保留传授经验;“名校”教师交流轮岗,到集贤、草堂、五星支援“+校”;学生无论身处秦渡、庞光、兴隆,还是东大、细柳、九峰,都在一起同台竞技、展示精彩……大家眼里有光、脸上有笑、自信满满,这就是“名校+”工程实施的目标与初衷,也是高新教育人的理想与追求。

翻开三十而立新篇章,西安高新区正以实际行动,继续展现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魄力与决心,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昂首阔步再出发。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