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学教授赴美任职,留下三句话,揭露我国高端人才流失真相
“榨干”了中华!
据报道,有32000名中国科学家留在美国,这个数字超过了全美科学家人数的十分之一。这些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包括许多顶尖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与此同时,国内最顶尖的两所高校清华和北大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2012年,一位天才数学家许晨阳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与许多中国留学生留在美国不同,他拒绝了美国的优厚邀请,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北大,为中国的数学研究做出贡献并继续努力。
许晨阳在北大任教六年后,决定辞去职务,再次回到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全职任教。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许晨阳是一名爱国者,否则他当年学成之后就不会回国,但同时也成为了人才流失的一员。
在面对这些批评和指责时,许晨阳说了三句话,揭示了中国人才流失的现状,这令人深感痛心和深思。
许晨阳的第一句话指出,中国的学术氛围过于浮躁,人们急于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取得名利,而无法专心致力于深入的学术研究。
这种"学风浮躁"意味着人们更加崇尚虚浮、急功近利的风气,而这种风气与学术研究所必备的理智、沉稳、严谨、求实的风尚背道而驰。人们不再安心从事系统、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而是追求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粗制滥造、只关注数量而不顾质量的快速"学术发表",企图在不付出艰苦努力的情况下获得高额的学术回报。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学术界中比较普遍,对于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风气,加强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实践性和深入性,培养学术研究者的专注精神,让他们真正成为学术领域的领袖和推动者。
一些人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缺乏免疫力,为了名、利、权折腰,总想着沾边而获取各种利益。这些人认识不到“有所得必有所失”,在行动上也做不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学术方面,一些人往往见风使舵、随波逐流,而不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们只关注学术发表的数量,而非质量,追求宣传与“公关”。有时,研究结果尚未正式公布,他们就急于在媒体上大造舆论,整日忙于游说活动,到处挂名推销自我。
人才被视为工具而非培养对象。在科研领域中,一些导师把人当成工具使用,同时指导数十名研究生。在培养年轻人的工作中,一味施加外在的压力,而不是引导他们内在的动力。功利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人才的潜力开发和个性化成长。
第二句话指出,在学术圈里,资历和排名问题非常严重,这使得年轻人难以在该领域发展,也难以得到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论资排辈也有其合理性,但它不利于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些有实力的年轻人只能在单位里等待机会,这种情况就像是“媳妇熬成婆”。此外,一些在学术界有名气、掌握大量资源的专家们,本应该讲授科学真理,却开始强调人际关系、人情、金钱等,导致大量资金浪费,科研成果不尽人意,甚至科研的方向都被扭曲了。
在学术界,如果没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很难在大基金、科技奖、人才项目的评审中脱颖而出,除非你有极为突出的科研成果。
许晨阳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攻破了代数几何领域多个世界级难题,并荣获了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得了100万美元的奖金。他也成为2017年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中国青年,同时还成为了首位被庞加莱研究所录用的中国数学家。
除此之外,许晨阳还将教学视为己任,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多位研究生和博士生,并在研究所中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年轻代数几何队伍。即使是像许晨阳这样的天才,在申请院士方面也遭遇了挫折,两次申请都未获通过。
此外,许晨阳还一直关注国际数学学术交流和讲座,曾尝试参加一场国际会议,但由于身份问题需要提前四个月申请,不幸的是,尽管他按照规定申请了三次,仍然未能成功参加该会议。这让他非常失望。
在2018年,许晨阳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返回美国,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系任教。然而,他只在那里待了一年,随后又回到了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在普林斯顿大学,他完成了一个学术上的重大突破,证明了K-稳定性定义的等价性。这项成果为他赢得了科尔代数学奖,他也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数学家。
第三句话指出学术造假现象严重
“贪天之功以为己功”。我们的学术造假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啼笑皆非的地步了。
学术界不能容忍学术造假,应该对此进行严厉打击。然而,很多人由于缺乏专注做学术的心态,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成果,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发表论文来获取职称或升职加薪。在淘宝上,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有偿降重的服务,只需花费几十元就可以将抄袭的作品变成合格的论文。这种服务成本非常低廉,每年毕业季节也是知网使用频率最高的时候,因为有很多人直接照抄或抄袭。
‘天临元年’事件想必大家还印象深刻。在2018年,演员翟天临曾在网上晒出了自己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为博士后的通知书,但却不知道知网是什么,这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
两年后的2020年,知名歌手仝卓在直播中自爆曾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采用了"某些手段",将自己的往届生身份变为应届生。这引发了网友的强烈谴责,最终导致他被撤回学历、取消毕业证书,并且15名涉及弄虚作假的人员也受到了严肃处理。
中国学术界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风浮躁、在国内高校难以全心投入研究、学术造假问题频繁被媒体曝光,但造假者往往不受惩罚,这让那些兢兢业业从事科研的学者感到寒心。
此外,对年轻人的支持不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受到束缚和论资排辈的限制。然而,像许晨阳一样,许多学者追求的是纯粹的学术,他们的志向和兴趣都在于安静地从事学术研究,不想让金钱名利污染他们追求的纯净学术。
因此,许多高端人才选择离开中国去国外深造。然而,他们却经常面临人民群众的无端诋毁和谩骂。尽管如此,像许晨阳一样,仍有许多高端人才希望在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刻苦钻研,致力于推进学术研究。
尹希是我国的一位物理天才,他在出国前发誓要学成后回国为国效力。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他凭借出色的能力获得了哈佛的青睐,甚至为了留住他,哈佛大学改变了三百多年来一直沿袭的校规,让他破例在该校攻读博士后。这足以证明学校对他的重视,以及他在物理学界的地位。
尹希
尹希毕业后,完全忘记了当初自己要回国效力的誓言。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回国工作,他回答说:"科学没有国界,哈佛大学拥有更好的科研环境,他的同事都是一流的物理学家,遇到问题可以直接跟他们探讨,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如果有机会,他会带领一个团队回到国内发展。"
虽然有人认为尹希的理由是托词,但是也不能强求他回国,因为国内的科研环境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他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的。此外,如果他回国了,他的天赋和才华可能会被不良的学术环境淹没,这对于科学界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他留在哈佛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当一名科学家做出重大贡献时,应该给予他怎样的奖励呢?是金钱吗?也许科学家本人并不是非常在乎奖金。因此,来自学术界的最高荣誉成为了大部分科学家在专注研究之外最看重的事情。这不仅代表着大家对他们研究成果的鼓励和认可,也证明了他们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
屠呦呦
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这项发现对于抗击疟疾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诺贝尔奖的含金量应该要高于院士称号,但是在后来屠呦呦却未能获得院士称号。
评委会给出了三个理由,因为屠呦呦没有留洋背景,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足够数量的论文。因此,即使作为BBC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与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并列齐名,屠呦呦依然没有被选中。
当一个规则变得僵化时,难免会有人利用这些规则为自己谋取荣誉和利益。近年来,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事实,但没有人公开尝试打破这种局面。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也许像许晨阳所说的那样,真正想要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在这里很难扎根生长。甚至连像牛顿这样的人,见了领导都要递烟,爱因斯坦也要向领导敬酒,否则就难以专心致力于科研工作。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过:"华为什么都可以缺,但人才不能缺,什么都可以不争,唯独人才不能不争。"他还表示:"真正卡住我们脖子的不是国外人,而是中国人,要解决芯片问题,就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这表明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要留住高端人才,首要任务是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中国顶尖人才留在美国主要是因为中国教育、薪酬待遇、时代变迁以及美国有意从全球吸引人才的原因。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减少科研人员的流失。
提高科研人员待遇:中国政府已经逐步提高科研人员的薪资和福利待遇,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中国政府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鼓励科研机构建设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以吸引人才。
改善科研环境:政府加大对科研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改善科研环境,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
提供科研项目支持:政府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申请科研项目,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简化科研人员流动手续:政府简化科研人员流动的手续,鼓励人才到外部机构交流、学习和工作,同时简化回国的手续,为回国工作的科研人员提供便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坚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高端人才回归祖国,为学术界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真正发挥人才的潜力,才能留住他们,让他们为国家服务。毕竟,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人才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