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德才兼备 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来源:武进日报小记者)
原标题: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德才兼备 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培根铸魂举旗帜,启智润心育新才;耕耘不辍践初心,春风化雨待花开;教研课改立足学生,育人育心放眼未来。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始终坚持以学引教、以教生研、以研促教,教师们用汗水浇灌桃李、用智慧培育栋梁,在三尺讲台上坚守育人初心,勇担时代使命。
潜心教研:“化”育万物 “学”无止境
究天机,乐与有机无机相伴;培学子,巧同原子分子周旋。省前中国际分校化学教研组是一支实力雄厚、富有教学特色、充满活力的团队。近年来,化学教研组认真贯彻学校提出的打造“阳光课堂”,充分备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的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
在自制酸碱指示剂实验实践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根据常见有色植物材料设计实验,将色素溶解于试剂中,使用不同标定的pH试剂进行比色,自制了酸碱指示剂。手工皂制作活动期间,指导教师详细讲解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们收获了满意的制品。学生们纷纷说道:“能够接触化学实验十分兴奋,希望以后有机会参加口红制作等活动。”
教学相长、师生共赢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化学教研组全体教师与时俱进,加强教研,深化教改,取得教学和教研双丰收,多名教师获得省、市、区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并指导多名学生在江苏省化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化学教研组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研组。
优师有道:锻造团队 夯实基石
不负韶华争朝夕,不忘初心得始终。省前中国际分校化学教研组只是一个缩影,各教研组秉承“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争创一流”学校精神,锻造出了一支支业务精湛、能力卓越的学科团队:语文组获评常州市优秀教研组,数学组、政治组获评武进区优秀教研组;综合组15人,人人都有学科竞赛奖。近3年,在团队勠力下,学校有1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评优课或基本功大赛中获得省、市、区级奖项。
“省前中国际分校是一所有速度、有温度、有高度、有厚度、有力度的优质普通高中。”省四星高中评估专家这么评价。学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已建立起严格规范、能进能出的有利于选聘德才兼备教师的聘任与管理制度,以及重在提高师德师能水平的多个平台和专题培训、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教师论坛、教学观摩、经验交流、考察访问、课题研究、自我研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机制,同时,坚持实施“形象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暖心工程”四大工程。
“爱与责任” “形象工程”立师德树师风
省前中国际分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弘扬以“爱与责任”为主题、敬业爱生为核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师德师风,积极实施“形象工程”,引领教师以大气大爱、求真求新、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人格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学校每年组织新教师进行为期两周的岗前培训,参观陶行知、叶圣陶纪念馆,弘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每年5月4日举行青年教师“立志、立业、立功”的“三立”座谈会;每年暑期举办行政干部培训班;每月举行一次全校教职员工的校本培训,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月举行一次全校班主任经验交流大会,每周举行一次各年级班主任例会;设置“争做四有好老师党员示范岗”,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教职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切实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师德师风考评,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
“师徒结对” “青蓝工程”强业务提素养
“青蓝工程”是培养青年教师的快速通道。省前中国际分校已连续16年实施“青蓝工程”,认真落实“师徒结对”制度。老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以良好的教风和职业态度引领青年教师,扶持青年教师做好教学、班主任管理工作。《青年教师考核细则》在引导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学校“青蓝工程”各项工作措施扎实,效果显著,被评为“常州市青蓝工程先进学校”,一大批青年教师通过3~5年的磨练,顺利完成了高中循环教学,并且取得了出色成绩,已有为数不少的青年教师在省内崭露头角。
“超越自我” “名师工程”搭平台促发展
学校激励青年教师攀登成为名师的六级阶梯“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特级教师”。坚持实施考核激励机制《学术性津贴考核细则》和《青年教师考核细则》,对担任教学工作的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在教育、教学、科研、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提出考核要求,并实施绩效奖励。指导教师制订《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坚持目标引领,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请教育专家、名教师举办学术专题报告,进行教学现场指导等,力求促使教师摆脱经验模式的束缚,突破平庸。
“幸福满溢” “暖心工程”惠政策聚人心
学校坚持“三个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创设营造奋发向上的氛围、环境和条件,让每一位教师积极进取,勇挑重担,提升成就感和事业感;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认同感和归属感;创新开展“多劳多得、责重多得、优绩多得”的奖励分配制度和“校评校聘”等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使广大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和教书育人的幸福。
投稿邮箱:wjrbxjz@vip.sina.com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