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开辟黄河文化研学路线!

  为满足人民群众出游需求,有力推动旅游市场复苏,武陟县推出了“黄河文化研学之旅、乡村美景之旅、春生夏长·万物并秀”精品旅游线路。本次为大家带来的是“黄河文化研学之旅”线路,让游客们体会黄河文化的厚重和历史的沧桑,感受武陟黄河文化之乡的魅力。

  线路简介: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治黄主战场,黄河武陟段留下了众多水利设施和水利文化遗产,以及在长期治黄过程中形成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黄河文化研学之旅,牢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和殷殷嘱托,肩负起大河安澜的重任。

  行程路线:嘉应观景区——人民胜利渠渠首——御坝黄河文化研学营地——黄河中下游分界——沁河口——沁河杨庄改道纪念亭——老龙湾险工文化园。

  嘉应观景区

  嘉应观景区位于武陟县城东南13公里处,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建造的一处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淮黄诸河龙王庙,现存古建筑249间。整体分南北两个大院,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

  走进嘉应观,酷似皇冠的御碑亭,雍正御笔书丹的三龙绕御制铁胎铜面碑,乾坤倒置的八卦八音钟,栩栩如生的龙凤图藻井,虫鸟不进的无尘殿,奇特的齐缝墙……吸引您去探秘、去掠奇。

  人民胜利渠渠首

  人民胜利渠渠首位于武陟县城东南18公里处,主要景点有人民胜利渠渠首闸、毛主席视察人民胜利渠纪念馆、人民胜利渠开灌30周年纪念碑、黄河湿地区等。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下游兴修的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型水利灌溉工程,1952年4月建成投用。

  人民胜利渠渠首景区,沟渠纵横交错,水利工程林立,亭台玲珑,杨柳依依,空气清新,风景宜人。60年历史的人民胜利渠渠首景区,集引黄灌溉史、伟人足迹、自然风光于一体,令人流连忘返。

  御坝黄河文化研学营地

  御坝黄河文化研学营地位于武陟县嘉应观乡御坝村,主要内容以“治黄”科普的研学教育体验为主,涵盖了旅游观光、儿童游乐、帐篷营地、劳动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

  御坝黄河文化研学营地响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这一号召而建立。营地以为青少年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使命担当,旨在让学生在营地感受优美的自然风光,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黄河文化,让学生在身体、心理、情操、品德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黄河中下游分界

  关于黄河中下游分界,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一是高校教材《中国自然地理》所指,河南“孟津以下为下游”;一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观点,即“黄河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

  2000年,南岸郑州荥阳的桃花峪竖立起了“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界牌,北岸对应武陟县嘉应观,相应黄河堤防桩号为74+200处。2009年武陟县在此竖立起了“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界牌,界碑南北一线,显示了黄河中下游分界。

  沁 河 口

  沁河源出山西沁源县霍山东麓二郎神沟,经安泽、沁水、阳城、晋城,于河南济源五龙口出山谷入平原,过沁阳于博爱纳丹水而东,经温县入武陟于白马泉方陵间汇入黄河。河道全长485公里,落差1844米,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沁河入黄口历史上屡有变迁。清雍正初年修筑詹店以上黄河堤防,沁河口始稳定于现在位置。

  人民治黄以来,堵复了大樊决口、进行了三次大复堤和标准化堤防建设。目前,武陟沁河两岸堤防长66.724公里,共有险工18处,坝、垛、护岸368座,涵闸7座,沁河防洪系统工程初具规模,确保了沁河岁岁安澜。

  沁河杨庄改道纪念亭

  该亭位于沁河左堤公里桩号K71+886沁河桥头处,占地约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米,共两层。一楼展厅以杨庄改道纪念碑、政济桥为依托将黄河文化和法治文化融合起来作为展示内容,将弘扬黄河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等多元融合。二楼展厅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电子沙盘、图版、治黄老物件等系统的展示了黄河故道变迁、治河技术、治水方略演变、黄河文化、治黄发展的探索历程等。

  2021年,河南河务局首批该亭为“河南黄河文化融合示范工程”,成为了打造黄河法治文化标志性符号、保护传播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做好黄河文化,肩负着宣传推介河南治黄文化及法治文化的重任。

  老龙湾险工文化园

  老龙湾险工文化园位于沁河左堤64+000处,由于沁河在武陟境内蜿蜒曲折,在此长期坐一大弯,形似老龙,故称老龙湾。当黄河涨水时,在高水位的作用下要向沁河回流倒灌,老龙湾便是倒灌的上限点。正是因为这个倒灌区,使武陟第一河务局所辖的沁河堤防成为最险要的堤段,历史上许多重大水患灾害都发生在这里,故在此修建险工文化园。

  该文化园整体造型依托老龙湾民间传说,将水文化与龙文化有机结合,总平面布局采用“双龙戏珠”吉祥纹样,构架层规划主要在背河堤肩以“龙回头”为主体石碑左右两侧各修建一条150米长“龙章秀骨”龙形小路,构成“双龙戏珠”吉祥纹样。该文化园自西向东由险工文化区和爱河普法区组成,整体设计坚持文化塑魂、生态提韵理念,向人民群众展示了生态沁河、美丽沁河的壮丽画卷。

  最佳旅游时间:全年

  特色美食和创意产品推荐:武陟油茶、怀地黄、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武陟砂锅、武陟大米

  交通方式:

  1.自驾:距郑州市62公里,车程1小时,距焦作市40公里,车程48分钟。武陟县城区距御坝黄河文化研学营地17公里,车程26分钟。御坝黄河文化研学营地距沁河口8公里,车程13分钟。沁河口距杨庄改道纪念亭7.9公里,车程11分钟。杨庄改道纪念亭距老龙湾险工6.5公里,车程9分钟。

  2.公共交通:在武陟县城区乘坐201路公交嘉应观景区站下车。嘉应观景区乘坐201路到林业局下车换成104秦厂村下车到达人民胜利渠渠首。秦厂村乘坐104路到御坝村下车。

  原标题:《武陟开辟黄河文化研学路线!》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