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乡镇公务员的辛酸苦辣,尝过的人才懂
“考编不异地,异地不乡镇”这是公考行业约定俗成的潜规则。笔者的一位同事从大学毕业就怀揣满腔热血考取了当年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考的是生源地,直接就分到了本乡镇,在家门口上班别提有多舒服,当时乡镇的工作不多,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后还能回家吃饭,生活充满惬意。当时毕业之后他的父母在县城为其购置了一套楼房,虽然小县城房价并不高,但是拥有了一座房子就相当于有了一座避风港,有了安身立命的根。工作半年后,他又分期购置了一辆小汽车,用来代步和上班使用,虽然车子房子都不算贵,但是在一座小县城有房有车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基本已经是人上人了,加之当时刚毕业,意气风发,生活和工作都很顺利,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
但是到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面临一个选岗的问题,当时已有传言说村官会直接转乡镇事业编制,但是他觉得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选择了考公。在岗位选取上一番斟酌之后,他选择了大学生村官定招的选调生,他当时还咨询了一个前辈,这位前辈和他经历相仿但是是外地人,他给的建议是要一步到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心仪的城市,争取一次考公成功,但大多数人可能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可能会跟他当时的想法一样,选择一个竞争最小的,先考上再说,先把公务员的铁碗端在手里。
随后考取了选调生,大出所料的被分配到隔壁县的一个较远的乡镇,起初以为一切和以前一样,不过是换个地方工作而已,但是现实啪啪打脸,初到乡镇便尝到什么叫寂寞,他所在的乡镇离县城有将近40公里,同事们白天上完班到晚上就回城里。一般晚上留在乡政府的人不会超过5个,除了值班人员就是门房大爷和他。异地乡镇的困难有:
1.物质条件的缺乏。很多乡镇现在是没有通快递和网购的,所以到乡镇工作以后物质生活是十分清贫的。没有渠道购置东西,街上唯一的小卖部可能是供销社,里面一般是只有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物质匮乏。
2.精神世界的孤独。乡镇工作的年轻人较少,多是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他们日常的话题是谁家儿子去哪上学,谁家闺女多大了还没找下对象,谁家夫妻不合等等。融入不了他们的世界,也变不成那里的人。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KTV,没有酒吧,没有图书馆,没有自习室,没有烧烤,没有火锅,没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没有传道解惑的贵人。如果你是在自己的家乡还有工作和激情,如果你身在异地,融入其中尚且是个问题,更别提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办事的难度了。
3.家庭的难以兼顾。中国的大学生一般一毕业是22周岁,假如你立刻参加工作,到工作基本稳定,过了三年的服务期就已经25周岁,这时家里已经基本开始催你相亲、恋爱、结婚,而你身处异地就会面临一个艰难选择,是找个家乡的对象还是工作地的,如果工作地的条件不如你的家乡,那你就更难抉择了。而如果你结婚了接下来还会有买房,孩子教育,老人医疗等一系列问题等着你,感觉就像一头牛,虽然很努力,但是这片土地还有无尽的旷野。
4.理想信念的崩塌。在基层日渐重复的工作中,你就会慢慢失去对于大城市的向往,等到到了30岁有时也会想要不就这样吧,留在这个自己不喜欢的城市,结婚生子过一辈子,这是不得已的选择,是对年龄和现实的妥协,是理想的日渐消亡,是和自己更为世俗的和解。
5.逐渐平庸的恐惧。现实生活中没有《月亮和六便士》,很多人都在柴米油盐中被岁月磨平棱角,当你准备接受现实时,不得不感慨自己已经在平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优秀到平凡,再到平庸,再转身时你已与曾经出现在生命中的某位中年大叔阿姨无异,抑或是变成了你未曾想过成为的人。
要走出这里也有办法,但是都得通过不限的努力和有一定的机遇。
1.考走。可以通过遴选考试考到省、市和中央,如果是选调生就更具优势。但是要有一定的机遇,如果专业比较冷门,那就较为困难,因为能报的岗位很少,需要很高的成绩。也可以考事业单位,但是考上事业单位你就要一切从头开始。
2.调动。调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重要的是找调入地的主要领导,如果有能和你互换的,那是最好不过,如果你有正当的理由,有为家乡建设的热情,有拿的出手的成绩,调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优秀。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也是一种方法,有的同事因为公文写得好,偶得机会被大领导看中就借调到市里当秘书,后来干脆留在了那里。如果你既没有考走的辛苦,有没有调动的能力,那就选择沉下心来让自己变得优秀,变成一个领域无可替代的存在,独一无二的佼佼者,这样也会发光发热找到出路。
现在公务员的性价比已经不比十年前高了,考取公务员不过是众多工作中的一种,如果一步踏错没有走到喜欢的地方和岗位,更是难有纠正的机会,而且入了这行的人,很少能辞职去干其他工作的,但是事在人为,相信路的尽头总有光,从18年开始规定公务员不能再考公务员之后,公务员就没有了流通渠道,所以近几年国家也在畅通公务员的流通渠道,遴选的岗位和面积也越来越广,脱离现状就要争取机会,先让自己准备好,等到遴选的机会来了就乘风而起,一飞万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