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一件青花斗鸡纹杯的赏析
青花瓷自创烧以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由于经过高温烧制后。它的发色沉稳,永不褪色。所以,在后世的流传中,完美诠释了“青春不老”的神话。据此,我们以一件青花斗鸡纹杯,来进行一下赏析。
首先,器形与胎质
这件小杯子器形端庄,口沿稍外撇,下腹稍有弧度,类似宫碗的造型。周身为瓜楞状修胎,起伏有度。给人以沉稳端庄感;杯子的胎质,非常的细糯,质地坚硬,与釉面结合的非常紧密,颜色坚白。
器型
其次,纹饰与釉面
这件杯子在纹饰和釉面上,有着非常重要的鉴定点。它的纹饰绘画,为两组斗鸡图与杂花纹饰图案,杯子内绘单圈花卉纹,它的青花发色沉稳,有层次变化,在斗鸡纹的青花发色上,我们能够看到明显的青花指捺纹痕迹,指捺纹多为康熙时期青花绘画时,通过分水方法进行渲染的一种技法。这样使得绘画实物,会变得富有层次和立体感。多见于康熙时期青花山水与实物描绘的瓷器上;再者,青花线条非常健朗,坚韧有力,写意风格比较明显,生动而富有情趣,有些地方青花色已晕散到轮廓之外。
它的釉面整体有些失光,与一般康熙瓷器中的“紧皮亮釉”,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它的釉面在自然光下,出现黯哑状况。在杯子内部,能够看到明显的缩釉点,其中,在紫光照射下可见有两处沁色的黄斑,自然光下不是很明显,但可见到釉面出现哑光的情形,失釉失光现象明显,与传世的康熙青花瓷器有明显的不同。
胎釉与纹饰
内绘纹饰
再者,底足。
底足胎质,非常的细糯坚硬,如同硬玉。圈足修胎十分规整,平切修足,底足无粘砂痕迹,在胎釉结合处,可见微微的火石红黄溢现象,内足墙可见圈状的修胎旋痕。
综合以上特征,个人认为这是一件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斗鸡纹外销海捞瓷杯,并有二次复窑烧造的情况。
底足
最后,微观探查。
借助高倍显微镜,我们将微观的细节,汇总如下:
底足孔隙微观
底足胎釉结合处微观
底足褐斑
青花料析出的结晶斑
众所周知,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外贸往来。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的陆地贸易先河。而通过近些年历史沉船的打捞,证明了在唐代时期,就已经有瓷器贸易的出口,在明代达到巅峰。在康熙解除海禁后,瓷器贸易出后也十分频繁,而且康熙时期的瓷器大多制作精良,出口量非常之大。在近些年的清代沉船打捞中,康熙时期的青花瓷数量较多,虽说釉面已因海水的浸染或因海中生物的侵蚀,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但是精良的制作工艺,依旧在熠熠生辉。
今日瓷条[海捞瓷]:一般指历史上,在海外贸易沉船中被打捞出来的瓷器。
幽谷鸣潭01:00来自神藏说瓷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