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数字发展新赛道丨以数为擎,打造“无证明之城”

  “深化数据共享应用 加速释放数据红利”系列报道②

  以数为擎,打造“无证明之城”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颖

  “过去需要的‘证明’数量多,最怕跑断腿、磨破嘴、事难办,现在好了,这些环节省去了,我们为居民办起事来也更有底气了!”这是雨湖区长城乡区块治理员朱锐在为居民办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待遇资格认证后的真实感受。

  这份体验感从何而来?答案就是“无证明城市”系统服务平台。

  2022年,雨湖区率先启动“无证明城市”系统服务平台建设,聚焦就学、就业、就医等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向国、省、市提出了18项政务服务应用场景的数据需求,依托全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数据从国、省数据平台这个“大家”回流至市、区数据平台“小家”,目前企业信用证明、残疾人证明、婚姻关系证明等运用场景已“成功上线”,出生证、低保证、殡葬火化、不动产证等信息的数据申请已获批准,更多的应用场景“亟待解锁”。

  从“群众跑”到“部门跑”

  何为“无证明”?“‘无证明’不等于‘零证明’或不需要证明,而是通过证照证明电子化和数据共享,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时,实现免于提交或无须重复提交相关纸质证照证明材料。”雨湖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关负责人李晶说。

  残疾人证验证是“无证明城市”系统服务平台的一大场景,群众只需要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工作人员便可以打印相关证明。“证明可直接打印生效,雨湖区内各部门互通互认,无须跑到各单位盖章,循环证明。”李晶介绍,自相关场景上线后,共计使用300余人次,打印相应证明20余人次。

  从“群众跑”到“部门跑”,“无证明城市”的实现得益于电子证照的推广使用。去年以来,雨湖区大力推进证照数据归集工作,同时聚焦高频服务领域,推动电子证照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共享应用。“目前,我们已梳理20项高频电子证照清单,未来将进一步扩展电子证照在更多高频场景应用。”李晶表示。

  从“减证便民”到“无证利民”

  无证明城市,“证”都去哪了?“我们通过直接取消一批、告知承诺一批、数据共享一批、在线核验一批的方式实现证明免提交,做到减材料、减时间、减程序、减跑动,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李晶介绍,雨湖区重点对村(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予以取消,对企业办事重点事项采取告知承诺,对涉及多部门联办事项实行数据共享,对相对较为成熟的电子证照办理事项推广在线核验。

  目前,湘潭已取消76项原来由基层出具的层级重叠、权责模糊的证明事项,包括亲属关系、父子关系等一批被群众称为“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的事项,大幅降低了企业的准营门槛和成本,有效缓解了企业和群众“办证多”“办证难”“办证繁”等急难愁盼问题。

  此外,雨湖区还公布第一批《雨湖区证明事项(盖章)免提交清单》,通过告知承诺、部门核验、数据共享的方式,明确10项原来由申请人出具证明的行为转由相关部门承担,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的负担。

  从“要证明”到“无证明”,表面看是一纸证明的减少,而深层次则是服务理念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服务方式的重塑,这离不开大数据底座的支撑。

  近年来,市大数据中心牵头推进全市数据共享交换工作,聚焦“善政、兴业、惠民”目标,通过不断夯实“一朵云、一张网、一个数据枢纽”数字底座,着力破除数据“烟囱”,全力推进数据融合共享,深挖数据资源潜力。建成全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归集全市90余家单位42亿余条数据,治理形成实时动态的人口、法人、经济、信用基础库,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为“无证明城市”系统服务平台建设注入了强劲的数字活力。

  群众“少跑腿”如何实现?“以残疾人证验证为例,居民以往办理这一事项需要携带残疾证等,存在难保存、易丢失等诸多不便,我们把省、市数据打通后,实现数据回流,工作人员只需通过后台对有关数据进行核验,就可以实现‘秒批秒办’。”市大数据中心数据管理应用科副科长刘苏洲说。

  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应用让群众办事更舒心,让便民服务更暖心,让城市治理更得民心。如今,“数字引擎”正在加速推进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优化驶入“快车道”,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跑出“加速度”,相信未来“无证明城市”的湘潭实践会有更满意的答卷。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