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太瘦被学校暖心询问,这让我们想到农村学生面临的残酷现实

  一男性大学生发帖称自己被学校的一个动作暖到了。

  他在帖子中称,因为发现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比过小,学校发来暖心短信,询问体重轻的原因。并说如果是因为家庭困难而导致饮食节约而造成的体重过轻,学校会提供适当的帮助。

  4月14日,有记者经过调查,找到这位大学生。这位大学生属华中农业大学。发送该短信的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据该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学校首次利用身高和体重比进行精准询问,如果发现学生确因家庭困难而导致的体重过轻,学校将对其进行资助。

  

  与此相类似,4月12日,北京日报也报道了一则大学校园里的暖人消息。

  据说,杭州师范大学食堂里专门设置了一个2元盖浇饭窗口,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用餐。这份盖浇饭里的菜荤素搭配,饭不够还可以续加。可以说这份盖浇饭的成本也远超2元钱。在这个盖浇饭窗口还张贴着这个窗口的来历和意义。有网友也评论说,自己被这个窗口的盖浇饭暖到了。

  也有网友对高校的这种行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我们已经达到了小康社会,已经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没有学生为吃饭而发愁了。高校用这种询问方式和2元盖浇饭的形式,只是进行学校宣传的方式,为招生做铺垫。

  这让我们想到了历史上有个皇帝说出的一句名言。当时,天下闹饥荒,有大臣向皇帝反映,百姓已经吃不上饭了。这个皇帝反问这个大臣:“何不食肉糜?”意思是百姓为什么不吃肉粥呢?为什么非要等到饿死呢?生活在酒池肉林中的皇帝,已经严重脱离了百姓,根本就不了解百姓的苦楚。

  

  我的老家的一个邻居的孙子在外上大学。他的妈妈跟人聊天,聊着聊着就跟人跑了。他的父亲感觉到窝囊,喝了耗子药,一命归西了。他的爷爷奶奶年龄已大,没有劳动能力,天天在垃圾堆里翻捡破烂换钱来维持生活,更别提借给他的伙食费了。听别人说,他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去饭店做零活挣点钱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后来又听说,学校也对他进行适当的资助。也许,现在他能够天天吃饱饭了!

  这对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来说,是不是觉得我像是在编故事?

  这绝对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不是故事,更不是编的。

  在农村,在山区,还有很多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们连学校的大门都进不去。

  这是我身边例子。一个学生父母都在车祸中走了。家里只有奶奶和他了。他现在在一个初中上学。年迈的奶奶靠低保生活,根本就没有钱来为他交伙食费。没有办法,每学期孩子开学,他的奶奶都拄着拐杜棍到学校找校长。向校长哭诉自己和孩子的经历。当校长答应为其孙子免费用餐的时候,她硬是要给校长跪下。校长和我们告诉这件事的时候,眼睛都是红的。校长还叮嘱学校管资助的,一定要对这样的孩子多关心,有可能就多资助。

  

  听到校长向我们告诉这件事的时候,我又想到了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他也是父母双亡,同样是在车祸中失去了生命。不同的是,他没有爷爷和奶奶,是舅舅管他。这种环境下,他已经对未来不抱希望。每当同学们都睡下的时候,他就把腰带系在上床,形成一个闭合的套。他借着月光一遍遍地把头套进去,又一遍遍地把头拿出来,不断的进行上吊演习。我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校长。校长有些怕了,嗔怪我为什么不早汇报。我说我也是刚听说的。后来,校长发动师生们捐款,想方设法对其进行资助。又安排专人做其思想工作。这位同学顺利考上了高中,我松了口气,校长也松了口气。他能不能够上大学呢?这个事真的不好说。我想就他那种家庭,如果没有学校资助,连高考都不一定能够坚持到。

  如果这位同学能够坚持到高考的话,我一定会建议他报考华中农业大学,去那里被暖一回,报考杭州师范大学,去那里尝尝2元的盖浇饭。

  与这些农村的孩子相比,华中农业大学被短信暖到的那位同学是幸运的,因为他走进了大学的校园,以后会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而农村这些被大学拒之门外的孩子,依然会在农村,过他们为一餐一食而奋斗的生活。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在你“何不食肉糜”的生活圈外,有着让你想不到的底层人的生活困境。他们希望被城市高楼阻挡的农村,能够有一缕温暖的阳光照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感到被发现、被同情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