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抄》|宁静祥和、歌之咏之
本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唐朝是后世所称的“诗的国度”,我国的诗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唐朝已经发展成熟,不但在表现形式上,有五言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绝句、七言律诗,表现内容方面也有山水诗、边塞诗和田园诗之分。 优秀诗人更是不胜枚举。 “诗仙”、“诗圣”“诗鬼”相继出现。“大历十才子”“小李杜”都出现在此期间。原典纪书局(孔夫子旧书网上搜店铺:原典纪书局)此次推出的古籍善本《全唐诗抄》即是唐朝诗歌高峰的一个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和音乐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尽管方式不同,但它们又是相互融合的,这些在唐诗中得到了体现。在音乐方面,不仅有唐太宗时期的宫廷音乐的“十部乐”, 还有唐玄宗时期的“立部伎乐”和“坐部伎乐”。 宫廷有专门管理音乐和音乐艺人的机构,像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唐朝的音乐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乐器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据史料记载,当时流行的乐器就有五十多种。 羯鼓、琵琶、 筝、箜篌,笙、笛子和筚篥在当时都比较有名。 同时,像琵琶谱、笛谱和笙谱这样的音乐理论也随之出现。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诗可以作为歌词进入到音乐中,唐代的歌妓常常将一些有名的诗篇谱成曲演唱,流传的范围越广,诗人的名气也越大。 因此,诗歌成为流行歌曲对诗人而言是件很荣幸的事。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之涣的《凉州词》等诗作都曾成为传唱一时的佳作。 当然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清平调”三首。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还表现在诗歌创作运用了音乐的韵律,律诗都要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就是为了使诗歌容易入乐,符合音乐节拍,便于传唱。
唐诗和音乐的审美是以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和”为标准, 这个“和”既有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也有老子道家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这种“和”体现在音乐中就是要求音乐无论是演唱还是演奏都要协调、和谐、有次序,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 这样的美感才是欣赏音乐的最高境界。 而诗歌的创作也是依此为目标。
在白居易的《清夜琴兴》中就提到这种“音乐主静”的境界。诗人心目中最美好的境界就是在空无一人的山林中弹琴自娱,达到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美好境界。诗人常建的《江上琴兴》同样也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境界,在诗人心中,面对繁杂的社会事务,达到心静,只有找一个无人之处,用琴声来净化。
唐诗中的音乐有多种, 但反映到诗歌中大多数是具有 “孤独”“哀怨”的悲凉之美,这种音乐感受不是音乐本身决定的,和作者的心境、遭遇有很大的联系。
唐诗中的音乐之美和欣赏音乐的条件有密切联系,当人心情愉快时,在江边漫步,或是和几位好友湖上泛舟,这时听到笛声悠悠传来,由于心境好,会觉得音乐格外美,仿佛是来为自己助兴。 但心情低落时,明明听到的是一首欢快的曲子, 也能给心情添上一抹忧伤。而善于描摹音乐的诗人中有很多在政治上不得意,因此他们的诗歌中关于琵琶、筝的音乐美感都具有悲凉之意。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样是琵琶女弹的曲子,刚开始听到,作者和客人都忘情了,因为很久没有欣赏到美妙的琵琶声,这时无论曲子是悲伤还是欢快,在大家心目中都是美的。 进入到诗人耳中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样的美感,但听到后来,尤其是琵琶女自述身世后,诗人感受到的琵琶声也变成悲凉了。 这都是审美情感的主观作用影响着审美。
音乐美学除了和主观感受相关之外, 还和联想有关。 前面所说的唐诗中的琵琶经常和“塞外”、“戍边”“公主和番”有关,这其实也是源于联想,因为昭君出塞就是抱着琵琶,坐在马上向塞外而去,这是一幅充满悲凉的画面。 同时,琵琶具有激昂的音色,弹起来犹如万马奔腾,和战场的环境吻合,因此它有和豪迈相关。音乐美学还与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有关系,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诗人听到箜篌声就想象到“昆山玉碎”声,“芙蓉泣露”声,这些声音有谁认真听到过呢? 完全是诗人想象使然,而激发这种想象能力的是箜篌声,由此说明箜篌声的美妙。 当然能听出这种声音的也只有“诗鬼”这样具有超凡能力的人。
白居易是描写音乐的大家,除了在《琵琶行》中听到琵琶产生各种联想之外, 他的另一首关于音乐的诗歌 《五弦弹———恶郑之夺雅也》对音乐声描写的也层次丰富“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复铮铮。 ”没有听过的人通过描写也如身临其境。 诗人有这样的联想和想象力,和他们本身具备的音乐欣赏能力分不开。 他们大多熟悉音乐韵律, 因此在欣赏音乐时能很快进入到音乐世界中,听到音乐会产生各种联想, 而这种过程就是一种美的感受,也就是古人对音乐美学的基本要求,达到“和”的最高境界,这种超然忘我是别的艺术无法达到的境界。
古人弹琴之所以要选择面对大自然, 独自一人弹奏,主要还是出于主观原因。 有些人处在朝堂上,整天被政务、国家大事、繁复的人事困扰,有时都失去了自我,这时候就希望能清净一下,于是他们独居幽处,听自己随心所欲地抚琴,琴声本来就来自于大自然,这样就觉得和大自然更加亲近,使自己暂时忘了尘俗,进入一种奇妙的境界。 久而久之,听琴和抚琴就成为逃避现实的方式。 听琴的另一个原因和文人音乐有很大关系,我国古代很多文人除了是诗人之外,同时也是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们一般都懂音律,善于用琴声表达情怀。 这也是文人喜欢听世外高人弹琴的原因,从世外高人那里听琴,能得到心理慰藉,作用和信仰佛教相似,只是换一种境界安慰自己。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那些美妙的琵琶声和古琴声已经很难听到,唯有从唐诗中来感受这些美好。
版本介绍:
清乾隆24年序刊本为底本
日本内阁文库藏
上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图文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了解更多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或咨询古籍善本、中国古画仿真复制定制、图书代理出版,欢迎关注孔夫子旧书网-原典纪书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