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展专家人才组团服务乡村振兴

  人间好时节,春耕正当时。近期,钦南区久隆镇那明村野生椒种植基地里,一陇陇辣椒叶片青嫩亮滑,长势喜人。在市产业组专家人才的指导下,村民们忙着进行修剪、肥水等管护工作。

  把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这是我市开展专家人才组团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我市组织科技、教育、卫生、农林科技等领域的63名专家人才成立15个服务组赴基层一线为企业、群众传经送技、共谋发展,推动人才智力资源向基层流动、为基层所用,赋能乡村振兴。

  双向对接,主动服务“有方向”

  2月22日到钦南区沙埠镇金桔菠萝蜜园指导菠萝蜜大枝嫁接和树形改造技术、3月9日到钦南区那丽镇殿艮村举办三华李技术培训班……在市水果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市专家人才产业三组组长符兆欢的工作笔记上,详细记录着群众所需及到各村服务情况。

  “我们采取双向对接的方式,收集一线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定对口帮扶计划,实现供需匹配、精准对接。”符兆欢介绍,通过田间实操、课堂授技、师徒帮带等方式,围绕菠萝蜜、辣椒、三华李和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建立服务清单20多项,做到人才“组团式”服务“下”有方向,干有目标。

  今年一季度,专家人才服务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针对医疗、教育、农业产业需求和短板216项,对102个联系点开展技术指导154次,解决农作物种养等难题51个,累计培训3082多人次,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活用资源,多方联动“解顽疾”

  “了解到玉蓝公司生产原料紧缺,我们牵线搭桥,促成公司与广西林科院、中山大学药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创建示范区,并指导企业积极申报自治区级、市级科技项目。”市科技局副局长、专家人才产业一组组长方农业介绍。

  2022年12月,以“专家人才+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创建的灵山县八角产业示范区获认定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种植八角原料林超过310公顷,生产八角鲜果1870多吨,生产加工茴香油等产品,畅销国内和欧美、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带动1000余名群众就业。

  专家人才服务组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创新合作载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从科技投入到生产力输出的质的转变。今年以来,我市以“专家人才组团服务在一线”等活动为契机,促进项目合作9项,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32万元。

  关爱激励,优化机制“添动能”

  我市突出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四个关键内容,明确乡村振兴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构建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对作风扎实、表现突出、成效明显的予以表彰,并在职称晋升、岗位聘用、提拔使用等方面优先考虑。2022年,全市从专家人才组团服务中表现优秀的提拔(晋升)21人,通报表扬10名先进个人。

  “我们将不断完善服务机制,聚焦基层群众所需、产业发展所求,推进专家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常态化专家人才服务基层机制,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绘好‘美乡村’画卷提供更有力的专家智力支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苏其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