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的“烂尾”工程,荒废了两千年,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奇迹
随着人们对历史的挖掘和研究,我们不断地发掘出种种与历史密不可分的遗迹和建筑,它们见证了我们的国度曾经的辉煌和荣耀,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也有些建筑在建设中因为各种原因而“烂尾”,甚至一度被人们遗忘。而今,这些“烂尾”工程成为历史的见证,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我国最大的“烂尾”工程——《古蜀道》。
《古蜀道》是指我国古代蜀汉公路,其全长约2600公里,横跨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四省区,它是我国一条最古老的,最具规模的通道之一,也是亚洲最长的山地通道。它于公元前四世纪开始修建,是西汉大将蒯广从蜀地出发,到陕北攻打匈奴时开凿的。由于地形复杂和各种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影响,这条古道在修建过程中并未完全贯通,它最终没有达成开凿建路的计划,民间因此形成了说法“不敢登险峰”。
虽然《古蜀道》在修建过程中未能达成预期的目标,但是,它依然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评为“世界奇迹”,这不仅是对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们文化传承的一种信任和期许。
在我看来,《古蜀道》的价值不止在于它曾经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更在于它内含的道德和文化精神。我国一直以来就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教育,这种精神贯穿中国整个历史。而《古蜀道》正是展现了中国人民这种敬畏自然、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如果我们走近《古蜀道》,就会发现它非常壮观,让人惊叹。在它的两旁,有大片的峭壁和深潭,有着数不尽的陡峭山路和钻山穿岭的坎坷路面。这些自然环境对那些当时修建这条路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仅如此,他们在修建过程中,还遇到了超出认知范畴的天灾人祸。
尽管这一切都给修路者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他们还是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为我们留下了这条史诗般的道路。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及家人,没有丝毫的退意,只为给后代留下这条连接南北的通道。
在《古蜀道》上,还有很多文化瑰宝,它们见证了千余年的历史,也承载着我国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例如“塞翁失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这些谚语在地道蜀中已是口耳相传,成为人们对待生活和面对困境的经验和启示。同时,这些谚语也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道德要求。这样的文化瑰宝让我们了解到,我国曾经的道德风尚是多么高尚,这份高尚的精神激励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中坚定我们的信念,继承并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总体来讲,《古蜀道》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奇迹”不仅是对它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的肯定,同时也预示着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从《古蜀道》的精神中,学习借鉴,努力在新的发展阶段中,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展现中国人民向上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总的来说,《古蜀道》这个南北通道虽然没能最终贯通,然而它的存在依然是人们所应该记住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历史遗产。今天,我们应当庆幸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建设历程中,人民善始善终,用多少辛勤劳动完成了多少优秀工程,这些伟大的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加宝贵。作为后来人,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中华文明的传统,用新时代的力量、智慧和创造力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