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与普通儿童到底有什么不同?语言行为告诉你
我的训练课尽管费用略高,还是有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慕名找我来给他们的孩子做训练。有的家长在上完三节训练课后就会对我赞不绝口,并对接下来的训练充满信心。
倒不是因为孩子出现了多么明显的效果,只是因为我向他们揭开了发生在他们孩子身上的事情,让他们恍然大悟。
而支持我、让我充满信心的就是斯金纳的语言行为。语言行为能告诉人们,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究竟有什么不同?或者说语言行为能告诉人们,孤独症儿童到底怎么啦?
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她帅气的孤独症儿子找到我。妈妈告诉老师,只有在逼急了的时候,儿童才会说话,平时都不说话。需要妈妈的时候喊“妈妈”,除妈妈以外谁也不喊,尽管小朋友什么都会说,会说“爸爸”、“奶奶”、“爷爷”、“哥哥”等很多词语,但别人如果不逼他,他就是一个安静的孩子。
通过妈妈的描述,我大体知道了这个小朋友在语言行为方面的问题。又是一个在传统教育方法下被耽误的孤独症儿童。我所说的“传统教育”是指,人们用教育普通儿童的方式教育孤独症儿童。没有对症下药,必然会出现问题。
当然,小朋友是不是如我所猜想的?还需要对儿童进行语言行为评估,评估方法非常简单,依据《语言行为评估表》评估儿童当前已经具备与尚未具备的语言能力。制定训练计划就是选择儿童尚不具备且急需训练的项目。孤独症儿童到底怎么了?《语言行为评估表》告诉您
通过评估,该名儿童只有仿说的能力,不具备命名的能力。也就是说,儿童只能在一个语言刺激下做出一个与这个刺激一样的行为。比如别人说“本土大侠”,儿童就会说“本土大侠”,但不会在看到本土大侠这个人时说出“本土大侠”。
导致儿童出现过度仿说的原因是,我们平时教小朋友说话,都是我们说一句,让小朋友跟着说一句。儿童通过耳朵接收信息的、且说出与这个接收到的信息一模一样的行为被强化了,也就是儿童仿说的行为被大大强化了。
所以我告诉妈妈,儿童缺乏命名能力,也就是看到眼前的物体,说出来的能力(常做的命名训练)。接下来我们的训练主要集中在强化儿童命名的行为,先让儿童命名多起来。教师选择了儿童说得很清楚的笔、袜子、爷爷的图片,儿童只能在教师说一遍后说话,不能自已看到图片说话。
教师通过仿说转命名的操作,让儿童可以完成看到图片后说出图片名称的任务,也就是儿童可以在教师出示笔的图片后说“笔”。通过几个回合的训练,儿童可以独立完成命名笔了。
但是在教师出示袜子的图片时,儿童脱口而出“笔”。可见儿童命名的能力非常弱,并没有通过看到不同的物品对应相应的语言,也正说明了儿童此前没有接受过命名的训练,原因就是家长并不知道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存在不同的功能。
那么为什么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存在不同的功能?又是什么导致了不能用教育普通儿童的方式教育孤独症儿童呢?
语言行为把语言按功能分为提要求、仿说、命名、对话,根据不同的前事刺激对应分类。拿仿说和命令来说,仿说的前事刺激是语言刺激—别人说的话,一般是一个声音,是儿童用听觉接收的信息;命名卡片的前事刺激是卡片,是用眼睛看到的,儿童用眼睛接收的信息。
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不同之处就在于,孤独症儿童接受信息的方式单一,眼睛看到的与耳朵听到的是分开的,不能像普通儿童一样进行视觉整合。有理由推断,对于其他感觉接收的信息,孤独症儿童也是不能进行整合的。
语言行为所说的语言的功能并不是只有孤独症儿童才有,而是所有人都有这些功能,只是我们普通人在两岁以前就具备了各种语言功能间相互、自动转换的能力,这就是与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察觉不到各种语言功能存在得原因。而伟大的斯金纳的语言行为就是向世人说明各种语言功能确实存在,孤独症儿童身上发生的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
综上所述,孤独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不同就是,不能在各种信息的接收上进行整合,不能在各种语言功能进行转换。那么,你对语言行为了解吗?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因为你不了解语言行为而被耽误了呢?所以,快快了解一下语言行为吧,你将受益无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