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云岭 百年学府风正劲

  

  现在云南大学的发展势头最接近历史巅峰 CFP 图

  十秩光阴似箭,百年岁月如歌。2023年4月20日,云南大学迎来百年华诞。100年来,云南大学始终与中华民族争取解放、追求真理、致力创新、强国富民的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迭逢艰难而从未却步,历经险阻犹始终向前,为西部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云岭大地乃至西南地区绘就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宏图。

  回望校史竞峥嵘?薪火传承砥砺行

  云南大学是中国西部地区最早建立的高校之一,始创于1922年,1923年4月20日正式开学,并确定每年4月20日为校庆日。建校伊始,云南大学即以“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传播正谊真理”为宗旨,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院系设置、教师聘任、教学模式上均参照现代大学构建,使学校自立校之初就有较高的办学起点,开启了云南现代高等教育先河。在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大师生发扬爱国民主精神和革命传统,自觉与民族解放和国家前途命运同频共振,一大批先贤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留下了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英雄事迹。1937年,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著名数学家、云南弥勒人熊庆来先生出任云大校长。在他担任校长的12年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提出了以慎选师资、严格考试、整顿校纪、充实设备、培养研究风气为核心的治校理念,力主与西南联大师资互聘,共同开展学术研究。一时间学校大师云集,刘文典、钱穆、秦瓒、秦仁昌、楚图南、吴文藻、范秉哲、方国瑜、费孝通、华罗庚、陈省身、彭桓武等先后到校任教,建设了一批国家亟需的学科和专业,开创了久负盛名的“魁阁学派”;培养了徐祖耀、殷之文等多名院士和大批实用人才,奠定了学校延续百年的发展基础和深厚的学术底蕴。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15所大学之一,云大创造了从边疆走向世界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20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云大的航空、铁道、法律、土木、园艺等重要特色学科和工、医、农等院系先后并入其他高校或独立建校,就此奠定了云南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并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国家和云南加大了对云南大学的支持力度,云大先后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省部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实施院校;学校自身立足民族、边疆、生态等特色优势学科,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产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不负使命勇担当?奋进一流新征程

  2017年,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厚爱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和云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云南大学成功入选国家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历史性跨越,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聚焦内涵建设,统筹“部省合建”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视野更加开阔,办学声誉持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可以说,现在云南大学的发展势头最接近历史巅峰,正迎来一个光荣、崭新的辉煌时代。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致力建设卓越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西部学位授权最完备的高校之一;获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8个,一流专业占比达82%;生物科学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现云南省零的突破;入选全国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坚持人才强校,不拘一格延揽人才。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育并举,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成倍增长,自主培育院士实现零的突破,在民族学、生态学、统计学、生物学、政治学与边疆问题研究、天文学等多个领域形成人才高地,为国家战略和云南高质量发展储备了一批高精尖人才。

  坚持特色发展,发挥云南资源和地缘特点,着力打造特色优势。统筹建设一流学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先后成立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部、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和药学院,建成全国一流的实验动物中心,将省第二人民医院作为直属附属医院,努力打造生物与医药领域学科航母;成立现代工学院、碳中和研究中心、高原湖泊治理研究院,建成1.6米多通道巡天望远镜、电镜中心、先进计算中心、科研温室、天文台等科研基础设施,着力建设新工科;成立民族与边疆学部,建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一带一路”研究院和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着力建设新文科;构建独具云大特色的优势学科体系,为学校内涵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凝心聚力促发展?改革创新谱华章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云南大学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努力将学校建成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西部高校的排头兵、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等教育高地。

  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造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四个面向”,坚决破除“五唯”,着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输出能力。要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持续优化完善“东陆人才计划”“青年培优计划”“伙伴计划”和研修行动等人才制度,努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要坚守服务导向,面向国家战略、立足云南急需,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把握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云南新省情,争取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忘初心,心存感激。云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始终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厚爱,始终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和云南4700万各族人民的鼎力支持,始终离不开“自尊、致知、正义、力行”云大校训和“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云大精神的涵养,始终离不开爱党爱国、爱校荣校、敢打敢拼、苦干实干的云大人的团结一心与携手奋斗。在百年校庆之际,我代表学校向所有关心支持云大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百年正青春,一起向未来。站在建校百年新起点上,云南大学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和根本要求,聚焦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人才、一流科研、一流贡献、一流治理“六个一流”,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云大力量。(云南大学校长 方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