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感染”来了吗?再“中招”会更严重吗?专家回应→

  第二波感染高峰快要来了?近日社交媒体上流传类似的说法,让不少家长对此颇为担忧:

  二次感染概率高吗?

  病毒变异,体内的抗体还有保护作用吗?

  

  今天,一起来看专家们的分析、回应:

  “新冠第二波”上热搜

  但二次感染引起的疫情可能性很小

  前几天,话题#新冠第二波#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

  在社交平台上,北京、河南、广东、浙江、江苏等多地都有网友晒出自己的阳性抗原检测结果,并分享自己的“二阳”经历。整体来看,网友们第二次新冠感染的症状比第一次较轻,主要表现为嗓子痒、痛、咳嗽等症状。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分析:

  近期新的阳性感染者主要还是初次感染,二次感染所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

  根据以往的接种疫苗后抗体水平的变化,以及既往感染的人抗体水平的变化,监测到他们是在半年之后抗体水平出现明显下降的。

  “我觉得起码在未来两三个月内,二次感染引起的疫情可能性很小,秋冬季或者是开春抗体水平下降的比较明显,可能二次感染的风险会高一些。”

  

  ? XBB系列检出率在上升/来源于人民日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表示:

  近日检出阳性感染者主要是首次感染,“二阳”感染者很少。这可能与上一波高峰时感染者体内仍有抗体有关。但从欧美国家经验来看,二次感染仍有发生概率,约为3%至30%。

  4月20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感染免疫高峰论坛”上也作出了解答。

  张文宏介绍,根据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张文宏表示,应对新冠二次感染,需关注脆弱人群,不断地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建议脆弱人群在6个月以后(再次接种疫苗),二价苗和一价苗都可以。

  毒株是否发生变异

  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给出明确答案

  关于目前我国流行的毒株是否发生变异,中疾控给出明确答案:

  4月14日至20日,本土新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275例。4月15日中疾控显示共监测到15例XBB.1.16“大角星”变异株(系我国首次监测到),本周增至42例。

  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表示,我国本土病例XBB.1.16仍维持极低水平,未形成传播优势,市民无须过度担心。总体来看,北京、内蒙古以BF.7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海南、山西和天津两簇进化分支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

  从目前近期增加的首次感染者来看,多数属于轻型,主要表现为发热,进展为肺炎的病人较少见。那么,万一“二阳”会否症状更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解释,毒株并未改变,距离上一波感染高峰也不到6个月,二次感染抗体仍有“残存”,原则上“二阳”感染会比首次感染更轻,市民不必过于担心。

  五一假期临近,人员的流动是否会导致新冠疫情反弹?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赵卫认为:

  目前我们国家的人群免疫接种比例是非常高的,而且去年年末很多人都有感染的经历,所以我们有理由判断,目前我们国家人群的免疫水平依然是处于一个较高的阶段,近期出现大规模流行的几率是比较小的,但是小范围传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五一期间可能出现传播的风险是会提高一些,从总体上来说,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冠病毒的传播应该呈现慢性流行经过的一个态势,就是感染的人数不会像大爆发那样那么多,人群呈现点状的分布。

  家长注意

  当下针对病毒风险这样应对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提醒,国际和国内的数据均显示,在第一波新冠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感染来临时感染的风险较高。而对于二次感染,大约60岁及以上的人和未接种疫苗的人感染风险较高。如何应对“二次感染”呢?

  1

  接种疫苗

  18岁以上未感染且未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的人群,以及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的人群(尤其是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应该及时接种疫苗防患未然。

  3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修订了优先使用新冠疫苗的路线图,6个月至17岁的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为低优先级人群,SAGE建议各国依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为他们接种新冠疫苗;老年人、患有严重合并症(如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年轻人、免疫力低下的人、孕妇和一线卫生工作者为高优先级群体,应在最后一次接种后6个月或12个月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张文宏表示,6个月后如果再打疫苗,抗体水平就又开始变高,从而防止感染;抗体水平调高以后,免疫系统更加容易重新被唤醒,从而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2

  及时就诊

  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前往医疗机构及时筛查,应检尽检,明确病因。

  最近新冠、流感、鹦鹉热等都有发生,症状多以发热为主,市民如出现症状应及时检查、明确诊断,有的放矢治疗,以期尽早治愈。

  3

  继续重视防护

  随着病毒感染后的时间延长,高水平抗体自然会降低,感染率是缓慢爬升、还是快速爬升仍在观察。心态放松之际,防护行为也不能忘,具体包括日常提高免疫力、保证充分休息、控制基础疾病、坚持手卫生等,以此减少感染风险。

  来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部分素材综合自健康时报、北京交通广播、上观新闻、人民网科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澎湃新闻,“感染免疫高峰论坛(2023年度)”等。

  - End -

  觉得有用,就点个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