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三线探访,广西第一家电子工厂,车间厂房大多已被拆除

  一九六四年,美国全面扩大侵越战争,并把战火烧到我国海陆边境,加上中苏关系全面破裂,我国面临着来自南北战争的威胁。为了防止可能的入侵,举全国之力将东北、沿海等重工业的机器和设备,转移到内地相对较隐蔽的山沟或偏远地区,这是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史称三线建设。

  

  1960年2月,广西桂林成立桂林机械专科学校(简称“机专”),但因经费紧张,便开始实行边教学边生产的政策,创办校企。随后学校更名为“桂林机械工业学校”,工厂名为叫“国营漓江机械厂”,是桂林乃至整个广西的第一家电子工厂。

  1969年,三线建设的浪潮在桂林展开,为响应国家号召,当地决定以漓江机械厂为基础,改扩建为一家生产军工产品的企业,代号“611”。主要研制和生产敌我识别器,产品被广泛运用在船只和舰艇中。

  漓江厂整个厂区占地近200亩,厂区内除了厂房、宿舍、办公楼外,电影院、卫生所,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食堂、澡堂、市场、邮局、灯光球场、俱乐部等配套设施齐全。军工背景的缘故,安保工作极为严格,24不掉岗,站岗都是真枪实弹的现役军人。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三线建设基本结束。军品订单的逐渐减少,611厂开始被迫转为生产民用产品。1980年,漓江厂开始进口组装黑白电视机和收录机,最出名的便是漓江牌853收录机。但在随后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经营慢慢陷入低谷,2000年开始负债前行,现更名为漓江信息产业集团。

  几十年岁月远逝,漓江厂大部分厂房已被拆除,建成豪华小区。当初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工厂曾经的痕迹几乎磨灭,但在这片区域早已深深烙下了“三线建设”的印记。

  那些在“611厂”生活工作过的人们,那些为了祖国的国防及工业化建设而背井离乡的“三线建设”大军们,他们的艰苦奋斗与奉献精神,一定会在祖国的大地上继续传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