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升学教育的几点思考,未来我们是不是只能这么走?

  自今年2月份开始,陆续参加了几场关于中职升学的会议活动,考察了多个省份的升学情况,并与多所中职学校进行了沟通。一连串密集的关于中职升学的信息和思考,充斥在脑间,甚至有时会有一种冲动,看着别人升学做得那么好,我们也马上就进行升学改革,沿着升学的康庄大道大步前进。

  

  这一段时间,一直没有更新文章, 其实主要还是在思考怎么走,怎么办的问题。前面连续的头脑风暴,让我对中职教育的升学思考陷入狂风暴雨中,各种想法,各种思路不断在脑中冲突,想法多,想法乱,不成体系,甚至也让我对之前的一些中职办学思考产生了动摇。

  经过一段时间沉淀,我又开始“清醒理智”地思考中职升学问题。现将我思考后的几个问题抛出来,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这段时间,见到的听到的多数都是升学领域“成功人士”的经验和理念,尤其是在目前中职升学热门的大环境下,这些升学的声音更有穿透力,也更有吸引力。但是,现在想来,他们的办学理念,并不是独立的可复制的办学理念和模式,这与其所处环境和当地政策有关,基本上分为两类:

  第一类,不搞升学,活不下去

  这类情况在县属中职学校特别常见。由于学校没有区位优势,没有实训条件,没有专业师资条件,更没有企业合作优势,想要活只能靠升学。因此,在县属学校做交流的时候,反复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对口升学,让我们活了下来。可见,对于这些学校来说,不一门心思搞升学,没有活路。这是生存问题,没得选。

  

  第二类,升学政策活,升学通道多

  这类情况,在江苏、山东以及浙江等职业教育特别办得特别灵活的省份很常见。一个中职学校能有五六种类型教育模式,将学生细分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实现不同需求的教育模式。

  例如江苏省,一个中职学校可以有3+4、3+3、3+2,综合高中,普通三年制等多种形式,虽然多数是升学教育,但是细分之后,能够满足不同禀赋,不同需求学生的发展愿望。看似都是升学教育,但是实现了人才的进一步分流发展。不同教育类型,育人目标和课程设置都不尽相同;不同教育模式,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

  这算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需求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模式,并将现在要求的岗课赛证,以及产教融合等融入到教学中,实现教育内容的丰富和适宜。但这需要教育部门首先“灵活”起来,设置如此多的通道。

  就河南而言,目前升学通道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很多学校只能一门心思搞升学,冲刺对口升学这个独木桥,其实也难。

  所以,是否一门心思搞升学,不能一概而论,得看政策,得看学校定位,尤其是生存定位。如果面临生存问题,那不用犹豫,但是如果除了升学还有其他资源优势,并且想要活得更好,其实没有必要只走对口升学这一条升学通道。

  

  从去年开始,河南这边中职学校的升学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分析多家中职学校分层分类教学之后,将学生按照普通高考冲本、对口升学冲本、高职单招、3+2以及就业教育实施分层教学,已经在我的意识中渐渐形成稳定的办学模型。

  但是,今年听到了几位升学非常成功的中职学校经验交流,让我又对分层教学有些动摇了。

  我们举其中一个学校的例子:

  这是一所县级中职学校,2022年对口升学达到本科线176人。升学成绩斐然,甚至吸引了本地区部分学生放弃高中而选择该校。以至于每年到了招生季,校长就不得不主动“消失”。他们的管理模式其实跟高中差不多,只是科目不一样罢了。同样的早晚自习,同样的月考模考,同样的升学教研团队管理,同样的课堂严格管理。但跟其他中职升学教育不一样的是,他们不设置重点班,不设置升学班,提出“人人都能上大学,个个都敢冲本科”,意思很明显,个个都是重点班,个个都是升学班。

  

  听到他们的经验分享,其实我还是很心动的,我们能不能也这么搞?

  最初我也想这么搞,这样做容易形成全校的升学氛围,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但是,上了几堂课,我冷静了下来。

  他们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升学办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升学积淀,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升学口碑,学生素质和层次随着口碑的提升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面对着高出其他学校一大截的高素质生源,全员升学这么搞,不成问题,很适合。

  可是看着我们这里,只有几个人学习的实际课堂,面对着大部分甚至连中招考试都没参加的生源,全员升学仿佛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

  所以,就现阶段来说,如果你的办学规模很小,那全员升学没有问题,但是一旦达到了3000人以上的规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分层教学是最适合的选择。

  

  在跟其他学校老师交流过程中,听到了一句特别贴心的话:不要看到其他学校升学办得好,就照搬他们的模式,只有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的办学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才是自己继续办学可以复制的模式。

  什么意思?

  很简单。别人成功的经验,是别人智慧的结晶。这个结晶,只能参考,不能复制,不能照搬。只有自己创造的模式和经验,才能在自己继续办学中复制。

  办学模式,与管理者的理念紧密关联。同样的模式,他能成功,你却失败。模式没有错,理念没有错,错的是因地制宜,错的是事在人为。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成功的外在,却忽略了成功途中的过程管理,而照搬者,往往最不容易被复制到的恰恰就是这个过程管理。比如老师五点起床六点进校,晚上十一点查寝后返家这个事情,同样的管理模式,县属中职学校能搞,你省会城市的中职学校能不能搞。县属学校纯粹的升学能搞,公办的具有一定产教融合优势的中职学校能不能搞,愿不愿意搞?

  由于没有退路,由于中职本科计划的稀缺,县属学校的升学其实更显得是惨烈和无奈,每天五点多起床,晚上十点多休息的教育模式,跟高中没有区别。因为升学,有些学校甚至将“功利”做到了极端,升学的专业课考什么就学什么,除了对口升学必考的四门专业课,剩下的全都交给了语数外。

  我们赞赏这种奋斗精神和付出的态度,但是这样的中职教育是我们的办学初衷吗?我们未来是不是只能这么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