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之大学里三种常见的授课方式

  相比高中单一的授课方式,大学里的课程是千差万别的。高中课堂一般容纳20至30名学生,上课的方式是讲课和讨论交替进行。大家彼此认识,老师点名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或者回答问题。大家天天来上课,每堂课的时间是一样长的,教室的格局也差不多。

  

  大学课程的授课方式有三种:大班授课、讲座—讨论型授课、小班研讨。依据课程的不同,可能是每周上一次课,每次两小时;多的达每周上四次课,一共五小时。大班授课的科目通常是入门课和必修课。

  

  这种情况下的授课是完全单向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具有互动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并学以致用。研究还表明,老师讲课时每隔二十到三十分钟转变一下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基本概念的过程中,教授可以停下来布置联系,让学生运用所讲的概念。如果是放一部电影,教授可以不时地停下来让学生提问。

  大班授课

  如果是大班授课,教授最好是比较风趣的。教授大多会通过讲故事或笑话来活跃课堂氛围。这一点在大班授课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所有学生的眼睛都盯在教授身上,教授必须抓住所有人的注意力,控制好整个教室的局面。

  

  但大班授课的学生很难学到很多知识。好学生能记住整个学期所讲的内容,但他们不明白这些为什么重要,应如何应对,以及有哪些不足。如果在课上鼓励学生提问或通过做练习来参透相关概念,情形会好得多。

  讲座—讨论型授课

  尽可能不要选你只能被动听讲和做笔记的课程。许多大学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会安排一些小的讨论环节。具体地说,你每周上两三次大课,参加一次由十到二十五个学生参与的讨论课。在上大课时,主要是听讲和做笔记。而在讨论环节,老师会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学生参与相关讨论,并通过不同的练习应用相关概念。

  

  这种方式唯一的缺点是讨论环节很少是由教授主持的。多数学校会雇研究生或兼职讲师来组织讨论会。这也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讨论环节多是为入门课程设计的,而研究生对如何熟悉学习内容更有体会。但如果你希望得到有经验老师的指点,那么大班授课的课程就不是理想选择了。

  小班研讨会

  以上介绍几乎仅适用于大规模的研究型大学。如果是规模较小的大学,尤其是文理学院,请尽量不要选择大班授课的课程,因为较之科研,这些大学更加侧重于小班教学。而大型科研院校也会开设小班研讨会,由老师来引导感兴趣的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相关课程

  

  对大型院校而言,小班研讨会通常出现在大学生涯的两个时间点上。有的学校为新生开设研讨课,以便早早地吸引学生,让他们感觉自己和学校以及学校的课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受教育经历。

  另外一部分小班讨论会是面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是他们大学教育的顶点。这样的小班讨论会被恰如其分地叫作高级研讨会,由相应的系或专业提供,通常是面向本专业的学生。

  

  无论小班研讨会在哪个时间段进行,其教学方法通常是一样的。通常由老师布置阅读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这些阅读材料不像课本那样去描述一门学科,而是促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老师会让尽量多的学生就阅读材料展开讨论。如果当天的讨论课是一个角色扮演练习,那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因为小型讨论会或小班授课旨在互动或参与,学生袖手旁观是不行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