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突破菏泽破题起势
聚焦新一轮突破菏泽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陈新振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省政府2月10日印发了突破菏泽鲁西崛起三年行动计划,正式拉开新一轮突破菏泽的帷幕。
日前,菏泽市召开新一轮“突破菏泽”推进大会,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聚焦“后来居上”目标,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全面开创“突破菏泽、后来居上”新局面。
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
工业是菏泽需要加强的方面。下一步,菏泽发力提升产业层次和产业能级,促进工业做大做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打造“231”产业体系,充分激活民营经济活力,加快培育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持续推进经济总量攀升进位。
以深入打造“231”产业体系为例,目前,菏泽市以生物医药、高端化工两大产业为核心的“231”特色产业已渐成规模。下一步,将进一步优化产业链细分领域,持续实施“链长制”,每条产业链突出抓好20家领航企业、20个重点项目建设,以领航企业带动产业做大做强。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步长、睿鹰等骨干企业,加快医药研发创新,再布局引进一批高端原料药、高效成品药项目,推动生物医药“一港四园”集群集聚发展。
高端化工产业依托东明石化、旭阳化工等龙头企业,加快实施一批高端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化工产业项目,做精“油头”、拉长“化尾”,加快炼化一体化步伐。
抢抓机遇、选准赛道,大力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力争到2025年产业初具规模、产值突破500亿元。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菏泽聚焦“全域统筹、县域振兴”,鼓励支持各县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形成“聚变效应”。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特色就是优势,就是潜力,各县区根据自身实际和形势发展,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全力打造2—3个主导产业。首先是“立足于有”,围绕当地特色资源重点培育。曹县的木材加工和现代电商产业,已经成为菏泽的一张“网红名片”。其次是“无中生有”,聚焦前沿产业、新兴产业,抢占新风口、新赛道,围绕产业链延伸打造完整产业生态。鄄城依托睿鹰和龙蟠科技两大产业园建设,生物医药和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快速发展、前景可期。第三是“有中生新”,全力打造某个产业链的“链主”,占领产业链顶端。
高效推进招商引资。各县区转变招商观念、招商方式,树牢产业链思维、专业化思维,变被动招商、盲目招商为主动招商、精准招商。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编制重点产业招商目录图谱和路线图,重点招引综合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或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努力形成“引进一个重点项目、壮大一个优势产业、催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集群发展效应。要灵活运用基金招商、大数据招商等新模式,将要素资源极力向亩均投资强度大、税收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倾斜,不断提高招商质量和成效。
加快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推进城乡融合,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提升、乡村振兴见到新成效,加快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以“畅通大通道、提升大循环、构建大枢纽”为目标,深入实施“七网”行动计划,加快完善重大基础设施配套,为突破菏泽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推进雄商高铁菏泽段两年建成、提前通车,推动规划建设的沪太高铁菏泽段尽快实施;再升级一批国、省道干线公路,加快中心城区外环路建设,力争用2年时间完成,全力打造“米字型”高铁枢纽、“川字型”内河航道、“四纵四横三连”高速网、外联内畅公路网。
推动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提升。大力实施居住、交通、生态、风貌、管理、文明、安全“七大品质提升工程”。充分用好“一都四乡”文化名片,突出城市文化、风貌特色,系统推进城市规划设计。统筹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让城市变得更加精致、更加有序、更加文明。
推动乡村振兴见到新成效。农村是菏泽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菏泽突出产业振兴,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县区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链主”企业。深入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努力打造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乡土产业名品村。
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聚焦共同富裕,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近年来,菏泽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民生支出占比都接近80%。继续聚焦民生需求,持续提高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提升教育整体发展层次。聚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开展乡村教育振兴试点,大力实施教育强镇筑基和强校扩优行动,尽最大努力缓解城乡水平差距过大问题。抓住省结对帮扶机遇,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积极推动菏泽医专升本科、菏泽学院建大学,促进高等教育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