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女子被父母强制考公5年,连续失败后患上精神病:让我想到了那个被催婚去世的女孩
四川女子被父母强制考公5年,
连续失败后患上精神病:
让我想到了那个被催婚去世的女孩
文 | 行动派
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不考公为大。
当考公和“孝”联系在一起,在子女和父母之间都造成了巨大压力。
借最近一则父母逼孩子考公的话题,和大家探讨下“独立”。
根据凤凰周刊报道,四川一女子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而是被父母强制在家准备考公。
这一考就是五年。
而且,五年都没有上岸。
女子母亲说,女儿从去年开始就有一些异常行为,最近和家人的对话也是答非所问,还扬言自己是局长。
最后,经医生检查后确诊,其女儿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但即便如此,女子的妈妈却说:没出息。
报道没有更多细节,但仅仅是最后一句话就让人感到窒息。
我看到一个评论说:“女儿这是在另一个世界获得了精神自由。”真是可悲可叹!
新闻用了“强制”一词,那么女子父母到底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了什么压力呢?
首先是剥夺孩子的职业选择、人生选择权。
注意到报道说女子毕业后就没有找工作,而是直接被要求考公。
其实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除了部分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很多人都还是在尝试和试错的阶段,他们并不一定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做什么工作。
虽然考公一直是个不容忽视的主流选择,可是自己想考和被家人强迫考是不一样的。
被父母强迫考公,会让人感觉丧失了人生选择的主动权,从一开始就考得心不甘情不愿,这能够顺利上岸吗?
正如评论所说,如果让孩子自己出去工作一阵,这个时候再来和她沟通职业意向,说不定孩子对考公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考就是五年,投入的沉没成本太大了,就更加难以接受失败的结果。
父母让孩子的人生只剩下考公,无异于就是把孩子栓在一棵树上,根本看不到人生的整片森林。
这样孩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最后不是上岸就是发疯。
其次,同辈和社会的竞争,是时刻悬在头上的利剑。
五年没有工作,全职在家备考,同辈的人呢?
可能有人早就步入社会工作,尝试过很多岗位,有得有失却也能够有自己的选择。
可能也有人考研考公失败,少数人再战后却也踏入社会工作,有自己的收入和底气。
也有人找到人生伴侣,步入婚姻……
无论哪种人生,大家都有可能性,也都在不断尝试,感受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获得自己的人生总结。
而全职备考,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地积累,实际上内心要承受着同辈比较的几倍压力。
最后呢,就是作为子女,要背负着全家的期待。
上一辈人对考公有多执着,就对子女的期待有多大。
这份期待真的太沉重了,让人无法喘气。
因为全职备考,母亲会说我每天煮饭操劳,就是为了你能够考上;父亲也会说,我辛辛苦苦在外面工作,只要求你在家好好学习。
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对于一个全职在家本身就有愧疚感的人来说就足有千斤之重。
多少父母一辈子打着为子女好的旗号,帮子女规划人生,但其实却丝毫不愿意倾听子女自己的想法?
把自己的期待强加到子女身上的时候,谁又说得清是真的为子女好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呢?
内外交加的压力,最终逼“疯”了女儿。
整个事件当中,最让人愤怒的就是女子的父母。
他们不是错在让自己的女儿去考公,而是错在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子女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
他们企图一辈子控制着自己孩子的人生。
而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强烈的控制欲呢?
其实本质上是他们自己的不独立,渴望一辈子依赖子女。
是的,别看有的父母都是几十岁的人了,但其实在思想上根本没有独立起来。
他们一辈子需要用自己是谁的父母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价值,如果没有这个名义,很多父母甚至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也就是说,如果他们脱离了是谁的父母这个身份,根本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
所以,这样的父母才把所有人生意义寄托在子女身上。
记得3月的时候,又一条女子被催婚而自杀的消息上了热搜。
该女孩只有23岁,才刚刚出来实习,可是父母就迫不及待地先让她结婚。
最初说,你再怎么找也找不到这样好的条件的。
而且用了很冠冕堂皇的理由:
妈是为了你幸福,你怎么知道你结了婚就不幸福了。
没想到女孩不听从之后,父母的真实想法就暴露了。
“我们不指望你养老了,你就是个白眼狼。”
你看,到最后其实还是想一辈子依赖自己女儿。
而一旦子女没有如同他们想象的那样发展自己的人生,他们就会如同文中母亲一样,骂孩子没有出息。
果不其然,当女孩决心逃离这个窒息的家庭时,其母亲又一直PUA她。
为什么他们那么怕孩子脱离自己?
就是因为当孩子离开了他们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是。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不独立性就表现是用权威来展示,因为只有表现出父母的权威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是父母。
曾经我们发表过类似主题的文章,后台不少读者留言说:
二十多年了,如今已经工作了,还被父母控制。
一次洗衣服没有按照妈妈去做,被妈妈足足骂了一天。
也有人说:
妈妈每天让自己吃鸡蛋,但是自己不喜欢吃就喂狗了。被发现后,妈妈生气……
还有人说自己母亲会用生命威胁自己,来表达控制欲……
说实话,虽然很愤怒这样的父母,但同时又觉得他们很可悲。
因为时代发展和传统思想等一系列原因,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和意义,最后只能抓住名为“父母”这个身份的救命稻草。
然而他们永远不明白的是,所谓的父母不是一辈子把孩子栓在裤腰带上,而是学会放手。
诗人纪伯伦曾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人生,给与孩子成长的自由和空间,才是一个真正具备独立能力的父母该做的事情。
而不是像八爪鱼一样,用血缘的名义将子女捆绑、索取,汲取他们身上的能量和养分,滋养自己。
对于新闻中的女儿,我们能够说什么吗?
我只想说,亲爱的,请记住,任何时候你都有选择权。
如果你真的不愿意去过别人强迫的人生,那么是没有人能够真正逼迫你的。
有的时候为了拥有选择权,我们必然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和父母发生一次“决裂”。
因为,这也是我们真正独立的开始。
你是否知道王慧玲?
她是个自媒体大V,现在的她和老公在上海创业,过得很幸福。
因为纵观她的成长之路,你会发现无论爱情还是事业都是她自己选的。
她出生在安徽大别山的一个农村家庭,下面还有两个弟弟。
因为重男轻女,12岁开始她就当上了半个“妈”,负责照顾两个弟弟的一切。
1999年,她中专毕业,不甘心留在农村早早嫁人,她踏上了绿皮火车前往上海。
从最底层卖袜子的销售做起,再到后来的餐厅服务员,为了生存她什么都做过。
后来,她自学日语,认识了现在的老公。
她回家和父母说这个事情,委婉表示自己家里也穷,所以结婚的时候不要家里一分嫁妆,但也不要男方的彩礼。
没想到父亲当着她老公的面说:我养头猪,还能卖钱呢!
而后来,大弟弟结婚,父母给他付了几十万的首付款,眼都不眨一下。
自从那以后,王慧玲彻底明白了自己的人生要靠自己做主。
尽管父母指责她不孝,但她还是选择了和老公结婚。
她自己说过的一番话可谓是关于子女如何成为自己最好的总结,她说:
你是她们的孩子,你应该向她们报答,但是你不是提线的木偶,不应该在他的操控下生活。
你首先是你自己,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再是谁的儿女。
如果想要真的摆脱父母的控制,就要先成为你自己。
在她的人生中,她可以有千万种理由告诉自己的人生没有选择。
比如,家里负担太重,父母还重男轻女,自己早早找个人嫁了吧;
还有,受到传统思想影响的父母,对作为女儿的她只有索取,却没有一丝纯粹的爱,她大可以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人生;
当父亲把她比作猪,不同意她的婚事时候,她也可以说自己承担不了压力,放弃这段感情……
但是再难的人生境遇当中,她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决定。
到了最后,她终于明白,和原生家庭的一次割裂实际上是自己独立意识的觉醒,这是自己作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要过的一关。
当然,我不是说走向独立都要和父母吵一架,甚至发生真正的断绝关系。
而是希望对所有挣扎在“听父母的话”和“坚持做自己”当中的人说,如果二者有冲突,那么发生一次“叛逆”是必不可少的。
和父母吵架也好,被冠以不听父母的话也罢,并不代表我们不孝顺,我们不必被这样的道德观绑架。
如果父母真的是为子女好,那么看到子女活出自己人生就是最骄傲的事情。
而这一次“叛逆”,是让父母意识到子女已经真正长大了,也是让自己意识到要开始真正面对自己的人生了。
记得我们后台有一位读者就分享过自己类似的经历。
从小到大,家里人连他穿衣服都要管,更是直接改了他的高考志愿。
直到某天他终于呐喊:我只穿我想要的衣服。
这是对家人的不服从,会被视为“叛逆”,却是自我意识独立的呐喊。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没有一个灵魂,愿意被别人的意志束缚,每个生命,生来都要成为他自己。
作为父母,从生下孩子那一刻起,在人生道路上,和孩子注定就是一个渐行渐远的旅程。
所以,要尽早交给孩子立足于这个社会最大的能力——独立。
那么,父母就要学会慢慢放手。
作为子女,也永远不要说是父母让自己失去选择权。
因为把自己人生的困难完全归因于父母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心理?而且我们的人生并不会变得更好。
所以,最重要的是就是早早独立起来。
去找一份工作,尽己所能赚钱、存钱,让自己在经济上独立;找到自己的生活兴趣、工作目标,和企图控制自己人生的父母保持边界。
最重要的是,保持精神的独立,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