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好习惯,提高数学成绩?6个小技巧让你轻松提升!

  一、首先,抓好课堂40分钟。

  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而学生的“学”最终落实在课堂上,因此上好课便成为决定学生学习成败的关键一步。这里所说的上好课,不仅要求教师知识丰富、功底扎实,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1)课前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准确理解课本知识点,规划课堂结构、拟定提问点。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针对各班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全体同学动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思考、探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扎实。

  

  (2)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曾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我注重设法激发学生兴趣,变枯燥乏味的学习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①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他们的思维火花。我在教学中尽量设置能激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进行教学。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国歌》,然后设疑: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其中有“红”、“黄”、“绿”、“蓝”四种颜色。升旗时这四种颜色的旗子分别用哪些数表示?这些颜色的旗子又是怎样排列的?这些颜色的升降排列对国歌的音响效果有何影响?问题一出,立刻激起了学生头脑中的热情,使他们以极大的兴趣、高昂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②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而这些环节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应把它看成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究。如我在进行“相反数”这节课的导入时,是这样安排的:先做一个小游戏:伸出你的左手,再伸出你的右手,让别人用手指表示每个手指,看看别人能不能指对。通过这个小游戏,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紧接着就引出课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温度计中的温度下降了,它内部液柱的长度怎么样了?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最高潮,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其次,重视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规范做题步骤。

  以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为落脚点,要求学生养成“言之有序”的好习惯。如:在解答文字题时,要求学生养成先读题目再思考的习惯,想好了再写,不要“先找了,再想想”;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逐步运算出正确的结果,而不是口算出结果后,还要重算一遍。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求学生按“读题——分析——列式——解答——验算”的步骤来,而不能把算式和答案写出后,再进行计算;还要求学生写出步骤后,要进行检验,看结果是否合理、准确。

  (2)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题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适当出一些比较容易的基本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其思维过程进行表述,使他们在说的过程中形成正确完整的解题思路,达到培养其思维能力的目的;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则采取让学生自己分析题中的条件,设计出可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检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事后的验证。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填空机器”,更不能因为形成结果就万事大吉了。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进行自觉检验。如在解答有关计算题时,要求学生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必要时进行二次计算或重算。只有通过检验,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性,避免因为粗心大意造成错误。

  #四月创作打卡挑战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