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教育、投资经验与处置效应之间的影响

  降低处置效应的关键是引导投资者善于运用金融信息理性分析股票的内在价值,纠正决策偏差。

  

  对个人投资者交易账户中所买卖资产的收益进行分析时。

  Shefrin和Statman发现,多数投资者持有的资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收益率持续为负,而卖出的资产其回报率反而在随后不断增长。

  

  即投资者过早卖出盈利股票却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并称此现象为“处置效应(DispositionEffect)”。

  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下,处置效应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过早卖出盈利股票导致投资者没有充分获得动能效应所带来的投资收益,没有及时止损也使得投资者被持续下跌的股票深度“套牢”,投资绩效受到损害。

  且与成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相比,中国个人投资者更倾向于长期持有亏损股票,更愿意较快卖出盈利股票以获取收益,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投资者的股票卖出决策更加“不理性”。

  

  个人投资者持续的售盈持亏也会进一步推动“赢家股票”价格的上涨,容易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加剧金融市场波动,影响市场的稳健运行。

  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处置效应的成因,学者们认为,对亏损和盈利的不同风险偏好、非理性信念和固有的心理倾向等导致了投资者在处置股票的决策上表现出非理性。

  目前,针对金融教育与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多聚焦于金融市场参与、负债与信贷等,鲜有文献以投资者卖出决策的非理性为切入点,分析金融教育与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关系。

  而从投资经验对处置效应的影响来看,成熟度高的投资者群体其处置效应程度比普通投资者低67%,交易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能更好地平衡对损失和收益的看法。

  

  对中国基金投资者的行为分析也表明,随着投资年限的增长,投资者的处置效应程度降低。

  因此,本章从处置效应形成机理的角度,基于中国投资者教育现状调查数据和投资者账户层面的交易数据,分析了金融教育与投资经验是否有助于改善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既是对金融教育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研究这一领域的有益探索,也有利于理解个人投资者的实际交易逻辑,为从监管层面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引导投资者更好的择时提供理论依据。

  

  国内外诸多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表明,不同金融市场的各类投资主体均普遍存在处置效应,个人投资者和专业机构投资者都具有显著的处置效应,并没有做到“及时止损,让利润奔跑”的投资准则。

  

  若当前表现较差的股票在随后持续下跌,投资者也并不是出于重新平衡投资组合的目的或为了避免低价股票的高交易成本而选择售盈保亏。

  说明其对股票价格的未来预期是非理性的,处置效应降低了投资者获取高超额收益的可能性。

  对于投资者这一不明智的股票卖出选择,学者们从信念形成和固有偏好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信念说”的代表性研究有均值回归、投资组合调整、私人信息等。

  根据均值回归理论,投资者认为如果股票价格上涨或下跌持续时间过长,将会在后期出现“均值回归”趋势,因而选择持有亏损股票而卖出盈利股票。

  

  理性的投资者选择持有输家卖出赢家可能出于调整投资组合的目的,也可能是具有私人信息,或仅仅是对交易成本的考虑:

  (1)未持有市场投资组合的投资者可能会通过出售部分升值的股票以保持投资组合的多样化;

  (2)根据私人信息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在价格上涨时可能会卖出,理性地认为当前股价已反映了私人信息。

  若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会继续持有直到私人信息得到验证;

  (3)由于低价股票通常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投资者可能仅仅为了避免低价股票的较高交易成本而不愿抛售亏损股票。

  

  但在现实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并未按照理性信念形成决策,通常以思维简化的方向进行直观判断,以固有偏好指导决策行为。

  “偏好说”解释处置效应的理论基础是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在财富增减区间的不同凹凸性表明,经济个体不能同等的看待所获得的收益和遭受的损失,对损失更加敏感,继而决策者在不确定环境中具有损失规避(LossAversion)的心理。

  因此,投资者购买股票后,若股价上涨至高于决策参考价格,由于风险规避将倾向于卖出,而当股价下跌至低于决策参考价格时,由于风险寻求将选择继续持有。

  

  部分学者还从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后悔情绪等角度阐释了处置效应。

  基于心理账户的解释认为,投资者会为买入的股票创立一个新的心理账户,有区别地分账管理盈利与亏损股票,并出于不愿关闭亏损股票心理账户的动机继续持有浮亏股票。

  买卖股票的情绪也深刻影响着处置效应,实现投资盈利的满足感可能促使投资者在决策时热衷于卖出能获取正收益的股票。

  而规避消极情绪,避免体验懊恼或悲伤的投资者倾向于卖出亏损股票。

  从处置效应产生机理的研究现状来看,投资者忽略了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判断,过度倚重从资产价格与参考价格的偏差中获取决策信息。

  

  这可能是因为决策者本身不具备基本的金融经济知识,缺乏对金融产品的了解,低估了股价持续下跌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针对金融知识与金融决策行为的系列研究也表明,金融知识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投资者的股票择时能力,增强了投资者对金融活动的把握感。

  从而有助于纠正投资者对自身风险态度的错误认知,并促进其更有效地选择决策方案。

  并且,金融知识更高的投资者在利率下行时更善于选择低成本的贷款方式,如进行抵押贷款再融资的概率更高,而金融知识较低的投资者往往呈现“过度贷款”的特征。

  可见,金融知识有助于改善投资者在风险决策中的错误金融行为,降低投资者在处于“损失状态”时的风险偏好。

  

  基于此,缺乏金融知识可能是致使投资者产生处置效应的一个因素。

  故本文提出:假说1:金融教育通过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降低了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金融教育也可能通过信息获取渠道作用于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由于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无法获取或难以准确解读市场信息,从而不能排除噪音干扰,及时抛售长期亏损股票。

  已有研究表明,投资者并不是被动的接收所有市场信息,除了通过上市公司公告、财经新闻等途径接受“硬信息”外。

  

  证券投资者还会通过主动地搜寻提高决策效率的“软信息”,以便在交易中取得优势。

  投资者的信息获取行为能够显著影响投资者的预期与投资决策,提升投资者对经济、金融类信息的关注度,促进投资者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决策有效性。

  在控制了投资者的社会网络后,Agnewetal.发现金融教育与投资者从财经媒体获取金融信息显著正相关,金融教育帮助投资者缓解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非理性偏差。

  故本文提出:假说2:金融教育通过提高投资者的信息获取能力降低了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金融教育指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这一结果不能被投资者的人口学特征、经济特征、心理特征和宏观环境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所解释。

  

  说明受金融教育程度较高的投资者,具有处置效应的可能性更低,更倾向于选择卖出亏损股票,采取及时止损的投资策略。

  投资经验对处置效应的影响并不是单调下降的,而是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动态变化过程。

  一次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随着投资经验的增加,投资者具有处置效应的可能性降低。

  二次项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意味着投资经验与处置效应的关系呈U型,即经验匮乏和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都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长期持有亏损股票。

  

  我们发现,证券投资年限较长的“老练”投资者并没有克服处置效应这种行为偏差,与新手投资者一样,被亏损股票所“套牢”,我们接下来将从投资者心理偏差的角度尝试着进行解释。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