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拔尖,惊艳所有人——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

  原标题:悄悄拔尖,惊艳所有人——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是社科院研究生院首个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两所高校就中美教育方式的差异达成了共识,中式教育讲究知识体系的传授,而美式教育往往注重实操经验,应该说各具优势。我们一直想做的,是如何在一个培养项目中把这两种优势有效的结合起来。

  2012年12月1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金融管理硕士(Tulane-GSCASS Master of Finance,简称MFIN)项目启动仪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报告厅隆重举行。

  据了解,首期金融管理硕士项目将于2013年5月开课,学制18个月,分4个学期完成所有课程。每月集中授课1-2次,利用周三、周四、周五晚间及周六、周日全天上课。学员需修满12门必修课(另设选修课3门),经两校共同审核通过并由杜兰大学授予金融硕士学位。项目课程涉及金融领域国际前沿理念及中国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杜兰大学教授6门必修课程(英文授课),其中两门课程需学员赴美学习,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其余6门必修课程(中文授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金融监管》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在经济学体系中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 金融监管的学习,使该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掌握金融监管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经济学、管理学、 行政管理、经济法等学科知识,分析监管的具体问题;运用监管的基本原理,分析监管改革存在的现 实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作为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的原则, 既要突出金融监管的最新发展动向,又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要求 学生掌握主要内容包括:金融监管的基本概念、发展演进、基本原则和目标;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基 础,包括监管的必要性理论基础,监管实施的理论基础以及监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金融监管的体制 与模式;对银行业监管、证券业监管、保险业监管、外汇管理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进行深入的分 析和讨论;分析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的内涵、理论,并阐述两种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国际金融监管合 作的理论基础、发展体系、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本次金融危机,分析各国金融监 管的最新改革方向。

  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部分中方师资

  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郑秉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社保基金投资和企业年金改革。

  徐奇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领域: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宏观经济、日本经济。

  彭兴韵: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宏观经济、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金融发展与改革等。

  杜莹芬: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财务与会计研究室主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企业管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研究领域:财务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管理创新。

  张菀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工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民经济与政策分析、国际贸易与投资、公司理财等领域研究。

  李春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财务会计研究室副研究员,注册资产评估师,证券期货业务特许注册会计师,研究领域:价值管理、业绩评价、成本控制和财务战略。

  MFIN金融管理硕士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引进国外高校研究生学位制度,实现不出国的留学,可以使我们全面利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最先进的培养模式,最权威的实用教材,深入了解国际金融业发展现状、学术前沿及变化趋势,全面掌握当前国际金融运行中的基本规则和先进技术,大幅度提高金融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质。我们热忱欢迎有志于金融行业的学子们加入这一项目,并乐意成为您重新出发的加油站,再创辉煌的起跳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