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上检测
《石钟山记》课上检测1 3.29
1. 字词检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 )深潭,微风鼓( )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 )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 )钟磬置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得( )双石于( )潭上,扣( )而聆之,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桴( )止响腾( ),余韵( )徐( )歇。自以为得之( )矣。然是说也,余尤( )疑之。石之铿然( )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 )行适(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 )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之,硿硿焉( )。余固( )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 )壁下。大石侧( )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 )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 )曰此鹳鹤也。
2.下列文常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土,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后,指以高超的学术技能供奉朝廷的官吏。
B.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 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
3.理解性默写
1.《种树郭橐驼传》中,“ , , , ”,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又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2.《种树郭橐驼传》中,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 , , ”,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3.《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早上去看了,晚上还要再去摸摸,更有甚者,“ , ”。这些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4.《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提到自己种树经验的时候,谦虚的说,自己种树种的好,是因为:“ 。”
5.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时候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于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6.在《种树郭橐驼传》中,“ , , , , ,
, ”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石钟山记》课上检测1 3.29
1.字词检测
余方( )心动(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 )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为( )此( )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 )中流,可坐百人,空中( )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 )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 )镗鞳( )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 )见耳( )闻,而臆断( )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 )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 )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 )不传也。而陋者乃( )以斧斤考击而求( )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 )记之 ,盖( )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 )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卿,古代官名。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春秋战国时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
B.“君”是卿大夫的一种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
C.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以供住宿、斋戒沐浴、收取赋税,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被封邑的人可以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政策,实现自治。
D.稽首,是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其次曰“顿首”,再次曰“空首”,这三种拜礼均为正拜。
3.理解性默写
1.《石钟山记》一文,苏轼用一个定语从句“ , ”来否定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名字来历的看法。
2.《石钟山记》中除却郦道元“言之不详”的原因外,石钟山得名缘由没能流传下来,还因为“ , ; 。”
3.苏轼在《石钟山记》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总结出一个结论: ,
, ?语气强烈,以反问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4.《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 , , , 。
5.《石钟山记》记载,苏轼为了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与儿子一起泛舟绝壁下,见到:
, , 。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石头形状怪异,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气氛。
6.《石钟山记》中,苏轼探寻完毕石钟山命名的来历后,用一个宾语前置句“ ”表明了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