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智慧成为紧急自然灾害事件应对管理的一部分
原创 大事记文传 他者others
毛利人说“我就是河流,河流就是我”。这阐释了他们眼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 | Le
图 | 绿色和平、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官方网站、国会图书馆
编辑整理 | 他者others
毛利人处于气候变化第一线。下文部分内容于3月28日发表于公众号“世界说”,讲述了气候对毛利人的影响,本文则深挖了毛利人的传统智慧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扮演的重要角色。
七百多年前,毛利人的祖先从波利尼西亚的岛屿驾着独木舟,靠星星和洋流到达新西兰,成为这片土地的初民。他们带着波利尼西亚的蔬菜,开垦土地,用亚麻编织渔网,把骨头和石块磨成鱼钩,设圈套捕鸟。
不管是毛利人还是他们的波利尼西亚祖先,都是靠海吃海的岛民,海洋和水在他们的世界观中极其重要。一些毛利传统认为,海底是一切生命的源头。他们也相信水是一种能量,还拥有各种脾性——它可以是平静、慷慨的,也可以是危险、具破坏性的。他们给这股能量取了一个名字——Tangaroa,海神,海洋、湖泊、水道以及其中所有生命的守护者。
在毛利文化中,岛屿是被拉出海面的鱼,人类则经历了从鱼到两栖动物再具备人形的过程。人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土地、山河,保护它们也就成了己任。在近九百年的漫长时光里,生活在新西兰北岛西岸的旺阿努伊部落(Whanganui),依新西兰第三长河旺阿努伊河而生,沿两岸修建村庄,泛舟河中觅食;这条大河不仅提供物质滋养,更是部落精神和力量的源泉。
毛利人在传统长屋前
2017年,经过毛利人一百六十多年的努力,旺阿努伊河成了世界上第一条被视作“合法生命体”的河流,拥有“和人一样的法定权利”。当它被过度开发或破坏时,有两位代言人能全权代表河流拿起法律武器捍卫其利益。
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律系高级讲师 Marc De Leeuw认为,为自然赋权意味着一种根本转变——从以人为中心转变到以自然为中心,人不再“占有”自然,自然与环境的组成也不再被视为“物品”。
这逻辑承袭了毛利人长久以来的自然观。他们有句老话:“Ko ahau te awa, ko te awako ahau。”意思是 “我就是河流,河流就是我”,阐释了毛利人眼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一条河流受到污染,那么与之相关的人也会出现问题,反之亦然。旺阿努伊部落首席谈判員 Gerrard Albert说:“毛利人相信人类并非世界的主宰,而是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大山、海洋与河流一律平等,将河流视为一个生命体,从它的角度来思考它的未来。”
然而,法律无法保护大自然不受来自更大范围的气候变化的影响。
今年1月,新西兰南岛海域的水温一度比正常年份高出6℃。不仅表面温度升高,水下100米处的水温也受到海洋热浪的影响。
水温的变化导致海带死亡、海绵白化,一些鱼类开始迁徙到更适合生存的海域。在气候温和的北边群岛,潜水者发现了原属于热带的扳机鲀。大部分鱼类是变温动物,也就是没有体内调温系统,对环境温度变化非常敏感。随着水温上升,它们面临氧含量降低、患病概率增加以及繁殖时间和迁徙模式改变等挑战。
迁徙是鱼类求生的一步,但对以渔业为重要经济基础的毛利人来说,这却是个不小的问题。在新西兰,毛利人拥有商业捕鱼配额的1/3,但配额固定在特定海域;如果鱼类迁出这片海域,部落就失去了捕捞权限。
除了商业捕鱼,毛利人的渔获权还包括习俗捕鱼。当地法律允许他们在特定区域建立保护区,这是以文化、宗教等非商业为目的的传统捕鱼区域。特定鱼类的离开同样威胁到相关传统。
气候变化更导致旺阿努伊河周边地区的降雨规律发生变化,暴风雨的频率大大增加。今年2月,热带气旋加布里埃尔(Cyclone Gabrielle)对新西兰北岛造成严重破坏,随后又发生4.4级地震。3月初,洪水突破旺阿努伊河的防洪堤,漫至周围农场。暴雨、洪水、河岸侵蚀和山体滑坡不仅给河岸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还威胁着河边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地方,像是毛利会堂,毛利人常在这儿聚会、庆祝、举行葬礼等各种重要仪式,它也被视为毛利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核心。
今年初,绿色和平组织呼吁将新西兰北岛近来频发的暴雨和洪水定为气候灾难;发言人Amanda Larsson表示,“在奥克兰和北岛,我们的朋友、家人、邻居遭受前所未有的降雨和洪水袭击,这深刻地警醒着我们,气候变化正在我们身边发生,要团结起来度过这场灾难。我们呼吁政客采取更多气候相关的行动。”
新西兰梅西大学教授Huhana Smith认为,当前关于气候变化的叙事,仍旧没有真正去理解受影响最大的毛利人。而mātauranga,也就是毛利智慧,经历了数代人的传承和累加,又与当代知识相结合,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当地现在和过去的情况。
这一次,新西兰在应对热带气旋加布里埃尔时,采取了和过去十几年不同的做法——首次纳入毛利人顾问,作为应急反应团队成员;毛利智慧也成了紧急事件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笼统地说,毛利智慧和世界各地许多原住民智慧相似,语言、文化艺术、医药、环境、种植等等都彼此相关连,不可分开考量。智慧不只是知识,它是理解也是经验,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意味着在对的时间采取对的行动。
传统木刻主题中常见海及其神明
如今有更多人投身学习相关传统,也有更多资金投入挖掘毛利智慧。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讲师Pauline Harris和她的团队深入毛利部落,去了解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动植物近年活动的变化。还有科学家向毛利人学习环境中的种种迹象,以及如何以此预测长期或短期的天气情况。
新西兰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Water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的网站上也记录了毛利人的许多传统故事,讲述着暴风雨引起的巨浪、咒语引发的洪水以及陆地或海洋上的灾难。传说超自然生物塔尼瓦(taniwha)生活在危险水域,它会在坎贝尔角(Cape Campbell)和维拉河(Wairau River)之间的海岸攻击旅行者。它用极大的力量接近陆地,海水在它面前上涨,然后把人卷到身后的潟湖里。最终,一位伟大的战士杀死了它,旅行者才能在这儿安全通行。
在另一个故事中,北岛西部塔拉纳基大区(Taranaki)的一些毛利人在海岸钓鱼时,被一场大风暴赶到马尔堡海峡的Rangitoto,即迪维尔岛(D'Urville Island),最终他们定居在Moawhitu(格雷维尔港,Greville Harbour),但后来这个社区也被风暴和海浪摧毁。据传这场灾难发生在16世纪左右,当时巨浪卷进海湾,淹死了几乎所有人。虽然尚无法证实当时当地发生了海啸,但一些早期研究工作暗示这里可能存在海啸相关的地质证据。
这些故事的流传可能是为了解释自然灾害的原因、记录生命损失并对特定地点提出警示。许多地方的传说都有深意,有学者从口述历史研究中发现,关于某地的传说事实上也描述了当地的地理、气候等状况,解释了一地是否合适建立村庄或是它为何消亡。
现在,新西兰重建北岛的做法是在建立城镇前,先咨询当地原住民的历史。
着传统服饰、跳战舞的毛利人
把毛利人的传统知识纳入决策设计中,这样做并非没有争议,自有科学家等人认为这并非靠谱之举。但或许只有把不同的知识体系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去应对气候及其他未知的危机。
不论是在新西兰还是世界的其他地方。
多一种价值观,多一条逃生路
原标题:《毛利智慧成为紧急事件应对管理的一部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