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儿童教育》杂志中的育儿理念,以丰富人们对儿童教育的认识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然而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儿童一直处于失声的状态。
伴随着五四时期人们思想的解放,儿童在社会中慢慢有了一席之地,成人开始关注儿童的生活、重视他们的教育。
一、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近年来随着“民国热”的出现,民国的教科书、民国的课堂、民国的教师等不断走进大众的视野,人们对其表示好奇的同时也给予了其很高的赞扬。
不过有些言论竟上升到了“神话民国”的地步。
在那个年代的确涌现出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在看待事物过程中,我们要顾及到它的方方面面,否则结论难免有失偏颇。
因此研究立足于实际情况对民国时期的儿童教育进行叙述阐述,力图真实、客观地展现民国二三十年代儿童教育的全貌,从而克服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
学术价值
目前学界在对民国时期教育杂志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多集中民国时期几个影响力较大的杂志。
如《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妇女杂志》《东方杂志》等等,对《儿童教育》这类杂志缺乏关注,这可谓是当前研究的一大遗憾。
《儿童教育》作为专业性的教育刊物,集聚了众多教育大咖为其建言献策,对当时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考察《儿童教育》杂志中儿童教育的相关内容可以丰富民国时期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
儿童在未进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便是父母,其品性、习惯、身体等都受着家庭方面深刻又长久的暗示。
董任坚认为父母对儿女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便是从出生到六岁左右,也即是小学之前,在这个时期里,儿童身心的发达最快。
因此如果父母个个能够明白儿童的心理,并且用正确的方法,适合于时代潮流的观念去教育儿童,那么未来中国的儿童教育就非常可观了。
此外,陈达善还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社会上一般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不愿意人家告诉他们怎样教养儿童,反而去相信所谓的父母本能,但是这种本能并不能指引做父母的用最完善的方法去教养儿童。
第二,教养儿童是一种极其繁复而又极其精细的工作,比工程学,法学,医学,还要难,还要重要。
而且近来关于儿童学的知识日益深博,范围日就扩大,非受过充分的训练是担负不起这责任的;
第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最初五年的生活乃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而人在五岁前和父母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父母和儿童接触时间较之学校教养儿童的时间多得多。
传统社会受“男主内,女主外”思想的影响,教育子女们的责任常常由妇女们来担任。但是中国的女子多半是目不识丁之人。
据教育部民国十九年的统计,全国中学生中,女生只占三万七千六百零四人,就全国女子人数估计,五千三百余人中,只有女子中学生一人,大学女生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钱用和感慨道:“儿童的家庭教育,父亲是不管的多,但是没有受过教育的母亲,去教育新时代的儿童,即真所谓:付良玉于庸匠,未免可惜。”
从生理上讲,儿童是父母二人共同的结晶,教养子女应该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因此父母双方应该同样受父母教育。
三、提倡家校之间联络
民国时期,随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日益建立,很多家庭的父母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入学校。
而且据陈鹤琴分析,当时的家长普遍具有两种心态:
一些家长把小孩子送到学校并不是为小孩子要受教育乃是为自己的方便,所以把教育小孩一切的任务都置之不闻不问。
另一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在学校里是教师的责任,在家里是是父母的责任,所以只问自己教得好不好而不问儿童在家里的情形怎么样,这种态度无疑是大错特错的。
家校合作存在的关系
儿童从家庭走进学校,还会从学校回归家庭,两者之间无限循环,因此学校应该联络家庭,共谋教育的进行。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脱节现象,这无疑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儿童教育》中的一些作者围绕着这种现象展开了讨论。
刘百川认为“学校和家庭互相隔绝着,家庭不知道学校是怎样教育的,学校更不知道家庭是怎样生活的;学校和家庭,在教学上,训育上,往往发生极大的冲突。
何长康从教育作用的角度分析了其弊端,他指出“关起门来教育学生,不但教导的进行上要增进许多困难,甚至教导的功能也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减少。”
陈达善还进一步从学校和家庭二者的互补上论述了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从学校的角度讲,学校教育的影响在时间上受很大的限制,学校里每个教师的影响是一时的,短时间的。
“在普通学校里教师与儿童相处不过一学年,九个月的时间,而父母乃是儿童从小到大,时刻不离的同伴,领袖指导员”。
所以儿童在家里所受的教育,一方面为学校教育的基础,一方面为学校教育的辅助。
从父母的角度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继续的,长时间的,“儿童在没有进幼稚园或小学以前五年或六年的生活完全受家庭的裁制。
父母的陶冶,就是进了学校以后,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仍旧在家庭的环境,父母的影响之下过生活”,因此父母不能把教养儿童责任完全推诿在学校的身上。
无疑学校与家庭之间相互隔绝的教育态度是错误的,学校里所提倡的活动和行为,家庭往往认为无关紧要,或竟为禁令。
家庭所急于企图的理想,在学校方面或认为可笑的事。这种不一致的观念对于小孩子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
于是陈鹤琴认为教师和家长之间需要经常互动,做教师的应该了解小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比如吃些什么、玩些什么。
做父母也应该了解小孩子在幼稚园里学些什么、做些什么。如此,双方所实施的教育才不至于产生冲突,教育的效果也必定是可观的。
但怎样沟通,怎样联络呢?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家校联络的方法
从前的学校,大部分都会挂着两块虎头牌,在上面题着:“学校重地,闲人莫入”,这无疑是教育上的一种浪费。
有学者认为,这种方式容易形成学校自学校,社会自社会,宛如风马牛不相及,结果不免酿成种种隔膜和歧视,不利于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
教育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的责任,这种做法无疑将家长拒绝在学校的大门之外,不利于家校沟通,因此要想做到家校合作,双方应该相互包容,相互配合。
幼稚园与小学的学生由于在年龄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家庭联络的方法上稍有不同,不过无论是幼稚园还是小学,联络家庭的方式大体都是以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为主。
幼稚园可以通过恳亲会、讨论会、报告家庭、探访家庭等方式与家庭合作。
幼稚园的教师可以每月集合各家的父母一次,讨论儿童身心发育之种种问题,并可以报告儿童最近的缺点,请他的父母到家里纠正。
儿童的父母,也可将儿童在家里的不良习惯,随时报告教师,请教师设法诱导,如此双方交换意见,庶可容易了解,容易合作。
小学可以通过家庭访问、家庭通讯和家长谈话等方式与家庭联络,在《乡村小学家庭联络的研究》一文中,何长康分享了一些家庭联络的经验:
如少用文字多用口头的;要顾及家庭的忙闲;要顾及家庭的特殊情形;要注意家长的语气和态度;服装要朴素,态度要和蔼;从好处到坏处;从近处到远处。
和女子谈话较男子难;当面切勿记载;家庭访问前须通知儿童家长并和儿童同去;集会时间勿太长;文字语言都要通俗等等。
刘百川认为家庭访问是联络家庭最切实的一种方法。
通过家访学校可以明了儿童在家庭中的生活状况,并且也可以根据家庭生活的需要,决定教学和训育的方针等等。
家庭是儿童自动生长的场域,发生在其中的教育行为构成儿童教育的基础。
学校是儿童成长后的场域,为儿童提供持续的教育活动,并构成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生涯的主体部分。
总之,学校只有向家长敞开欢迎的大门,家长只有主动地配合学习的教学,家校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