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类别学习中交错呈现优势,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生活
学习分类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早期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集中呈现(连续呈现相同类别的样例)比交错呈现(交替呈现不同类别的样例)更有利于学习。
直到Kornell和Bjork的一项研究意外地发现交错呈现优势,即相比于集中呈现,交错呈现更有利于类别学习。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在他们之后,一系列的研究比较了两种呈现方式的学习效果,并且重复验证了交错呈现优势。
研究者们对这种交错呈现优势现象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讨论。
前人研究侧重于考察呈现顺序对大学生等成年人类别学习的影响,而交错呈现优势是否适用于幼儿尚未可知。
此外,对交错呈现更有利于类别学习的原因仍然存在争论。
区别对比假说认为交错呈现增强了不同类别间的区别对比程度,故被试更容易发现不同类别间的差异。
检索练习假说认为在交错呈现中,往往呈现下一个刺激时,上一个相同类别的刺激已不在工作记忆中,所以需要被试不停地从长时记忆中进行检索。
相比于未检索过的信息,检索过的信息更容易回想。
两个假说都有相应的实验支持,但至今仍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因此,研究对交错呈现优势原因的进一步探究可以丰富与深化交错呈现相关理论,也可以为幼儿思维、语言、逻辑等各方面的认知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交错呈现更有利于幼儿类别学习
类别学习能力是幼儿认知领域研究的重点,是幼儿思维发展的核心。同时也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
另外,幼儿通过学习分类可以更好地组织自己认识和了解的事物,以更好地认识与适应社会生活。
研究实验一对正确率的分析与对学会分类人数比例的分析都表明,与集中呈现相比,交错呈现更有利于幼儿类别学习。
这与以往的对大学生、小学生以及老年人等群体研究的结果相同。
该实验将交错呈现优势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幼儿阶段,说明交错呈现方式对于各个年龄阶段被试的学习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从Kornell和Bjork发现了交错呈现优势以来,一系列的研究比较了两种呈现方式的学习效果,并且重复验证了交错呈现优势。
如对画家的绘画风格的学习;对鸟的种类的学习;老人对新类别的学习;大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等。
在这些研究中,绝大部分都是以大学生等成年人作为被试,很少有研究考虑到幼儿群体。
成人类别学习研究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幼儿对于类别学习的需求同样十分迫切。
一直以来人们都更倾向于使用集中呈现方式。
如早期成人研究的元认知判断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试都认为集中呈现效果更好,即使他们在交错呈现条件下的实际表现更好。
出现这样的错觉可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
即元认知判断往往以流畅的感觉为基础,连续两次呈现相同的内容会使处理第二次呈现的过程显得非常流畅,从而产生学习印象。
换句话说,集中呈现提供了一种轻松的感觉,学习者认为这将在以后的测试中转化为良好的记忆,而间隔通常会使被试主观上产生一种困难的感觉。
因此它对于提高长时记忆更有效。
在本实验过程中,作者也对幼儿园的任课老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访问,询问她们对集中呈现与交错呈现两种呈现顺序的看法。
结果所有老师都认为是集中呈现方式会更有效。
结果表明,与集中呈现相比,交错呈现更有利于幼儿类别学习。
这一结果将交错呈现优势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幼儿阶段,丰富与拓展了类别学习相关理论。
此外,也可以为幼儿教育研究者、一线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在幼儿教育问题上提供一定参考。
时间间隔对幼儿类别学习的影响
为考察时间间隔对幼儿类别学习的影响,在实验二中,我们设置两组,一组为短时间间隔组,另一组为长时间间隔组。
实验二结果表明,长时间间隔组与短时间间隔组被试分类正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长时间间隔组与短时间间隔组被试学会分类人数比例差异边缘显著。
说明交错呈现优势不是或不仅仅是因为同一类别相邻样例间时间间隔的增加。
该结果不支持检索练习假说。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第一,幼儿与成人发育程度的不同。以往虽然有实验支持检索练习假说,但都是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
作为成人,大学生各方面发展均已成熟,而幼儿思维、语言、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等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所以,幼儿与成人间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该结果的原因。
也就是说,可能时间间隔的增加对于成人类别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对幼儿类别学习没有促进作用。
第二,长时间间隔组的时间间隔没有足够长。在本实验中,由于幼儿记忆容量小和注意的易分散性,只使用了两个类别材料。
所以,交错呈现时同一类别相邻两张图片中间只穿插了一张其他类别的图片。
所以交错呈现条件下同一类别相邻样例的时间间隔只比集中条件下的时间间隔多一张图片的呈现时间,导致交错组同一类别相邻样例的时间间隔与集中组之间的差距不够大。
因此时间间隔对幼儿类别学习的效果可能没有体现出来。
实验二中两组被试学会分类人数比例差异边缘显著,而两组被试正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
结合学会分类人数比例可知,长时间间隔组学会分类与未学会分类的被试各占一半。
说明被试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即长时间间隔组虽然学会分类的人数比例比集中组多,但是整体正确率并没有显著高于短时间间隔组。
说明长时间间隔组中未学会的被试正确率整体偏低。
从分类依据情况可以看出长时间间隔组被试对分类依据的掌握也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即分类依据错误与分类依据正确且固定的被试都占比较大的比例。
这进一步说明时间间隔可能对有些被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对另一些被试反而起到阻碍作用。
Vlach等人的一项以3岁幼儿为被试的研究表明,增加学习阶段不同样例的时间间隔对于幼儿的记忆及类别学习都具有促进作用。
每个幼儿共参加4次实验,2次集中呈现,2次间隔呈现,分别在4天进行。
该实验间隔组每两次呈现之间的间隔时间为30秒。
即先呈现新颖物品10秒,然后拿走新颖物品让幼儿自由玩耍30秒,幼儿可以玩橡皮泥,读故事书,拼拼图等,然后再呈现同一个或同类别不同新颖物品10秒,依此类推。
结果表明,不论在记忆任务还是在类别学习任务上,间隔组被试的正确率都更高。
显然,本实验与该研究结论不符。认为可能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Vlach等人的实验只使用了4个试次,且实验分4天进行。试次数量的偏少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
第二,Vlach等人的研究中,样例间30秒的时间间隔让幼儿玩橡皮泥,读故事书,拼拼图等。
这些活动对幼儿来说可能会比看一个新颖物品更具有吸引力,导致幼儿无法将注意力投入到实验过程中。
第三,本实验中被试通过看电脑上图片的方式进行类别学习任务,而Vlach等人的研究中幼儿是通过观察实物进行类别学习,材料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当然,本实验也存在一些问题。
研究结果与Kang和Pashler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增加时间间隔对幼儿类别学习并没有促进作用。
检索练习假说认为,交错呈现条件下当呈现下一个样例时,同类别前面的几个样例均已不在工作记忆当中了,所以被试需要从长时记忆中不断提取前面的同类样例。
而在本实验中,由于幼儿记忆容量小和注意的易分散性,只使用了两个类别材料。
所以,交错呈现时同一类别相邻两张图片中间只穿插了一张其他类别的图片。
所以交错呈现条件下同一类别相邻样例的时间间隔只比集中条件下的时间间隔多一张图片的呈现时间。
导致交错组同一类别相邻样例的时间间隔与集中组时间间隔差距不够大,因此时间间隔对幼儿类别学习的效果可能没有体现出来。
他们在Kornell和Bjork研究的基础上,将实验将材料从12位画家的作品减少到3位画家的作品。
因此,该实验交错呈现组同一画家相邻两幅画的时间间隔也远远小于Kornell和Bjork的实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