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铁路榜样丨张宏杰:大漠“愚公”缚“黄龙”
以下文章来源于人民铁道 ,作者人民铁道
人民铁道.
《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官方公众号,为您提供铁路新闻信息的权威发布、实时报道、专业解读。
张宏杰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临河运营维修段治沙桥隧车间主任,曾获得火车头奖章、全路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所在车间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等称号。
4月9日夜间,内蒙古自治区发布大风黄色预警及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阿拉善左旗戈壁滩黄沙漫天,短时阵风达9级以上,最低能见度不足50米。持续了一夜的沙尘暴刚退去,与沙害连年抗争的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临河运营维修段治沙桥隧车间主任张宏杰,带领清沙队伍在临河至策克铁路420公里清沙点迅速集结,顶着日头加紧清理线路积沙。
时光荏苒,今年51岁的张宏杰常年守护着这条“大漠铁路”,用10余载的时间讲述着当代“愚公”治沙的故事。
春季,我国西北地区沙尘天气频发。在防治沙害保障运输畅通的工作中,从不轻易服输的张宏杰带领职工一锹一锹铲沙,一格一格织网,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使线路沙害得到了根本改善。如今,张宏杰不仅是临策铁路的治沙带头人,还是火车头奖章获得者,他所在的车间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等荣誉。
眼下春风劲吹,张宏杰正在戈壁风沙频发的季节里忙碌着。他有自己的信条:“我们这代治沙人以戈壁为家,守护着临策铁路的安全畅通,希望年轻一代治沙人握好接力棒,保护好生态环境,巩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当代“愚公”:困难面前不低头
“驻守在茫茫戈壁,靠的就是恒心和毅力。”张宏杰比谁都清楚,要在临策铁路治理沙害,难度堪比愚公移山。
全长768公里的临策铁路东起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西至阿拉善盟中蒙边境策克口岸,穿越乌兰布和、亚马雷克、巴丹吉林三大沙漠,大部分地段全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沿线有400公里处于无人区,沙害地段超65%。
恶劣的自然环境给这里贴上了“气候干燥”“沙暴频繁”的标签。在漫漫黄沙中,风沙流遇到路基和轨道的阻挡,常形成积沙,最严重的沙害路段积沙超过钢轨面1.5米,曾被治沙专家认为是目前全球遭受沙害最严重的铁路。沙害是这里最大的“敌人”。
2009年,临策铁路开通运营之初,沙害最严重的时候十几公里的线路看不到钢轨,厚度达半米多,铁路行车一度中断。为了防治沙害保障运输畅通,2010年,张宏杰被委以重任,带领一支专门清沙的队伍挺进了荒无人烟的沙漠,从此开启了“愚公”治沙之路。
到任之初,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给张宏杰来了个下马威。在百里无人的戈壁荒漠区,物质资源匮乏是巨大的挑战。
空荡荡的屋子没有床,张宏杰用砖头垫在水泥地上,搭几张木板,铺上自带的行李做成了简易床。地处干旱无人区,蔬菜和饮用水全靠每周从临河发来的“小慢车”供给。伙食供应不足时,大伙儿只能啃方便面嚼馒头,节省着喝从临河带来的桶装水,到后来用水紧张了,干脆连着数日不洗脸。性格倔强的张宏杰就这样带领同事们坚持了下来,带着不服输的精神投入到清沙大会战中。
冬天,天还没亮,张宏杰就带着几十号人排成一排在漫天尘霾中开始了一天的清沙任务。他们用挖掘机挖、用铁锹铲、用手刨,往往前面的路刚清理完,后面一场大风又将沙子扬上了线路。直到深夜,张宏杰和他的清沙队伍依然在线路上忙碌着。
一天清沙5场、两天才睡6个小时、车间的小伙子累到腰都直不起来。当时40岁出头的张宏杰硬是带领大家咬着牙挺了下来,连续奋战了3个月没回过家。即便除夕夜接到清沙命令,他也二话不说带上车间所有人赶赴现场,等清完沙回到车间,准备好的年夜饭早已凉了。
在张宏杰眼里,只要起风,就是命令。治沙人驻守在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在沙害严重的风口路段搭起活动板房,成立治沙点,顶着黄沙在线路上巡视,严重时就在宿营车上休息,与风沙为伍,以戈壁为家,默默守护着“沙漠天路”的畅通。
漫漫治沙路,任重而道远。张宏杰明白:“人进沙退”的治沙路还很长。
攻坚“头雁”:克服风阻飞在前
“人工清沙就像打游击,治标不治本,来一场大风就把线路全埋了。所以,必须想办法从根本上治沙固沙。”作为治沙带头人,张宏杰凡事都走在前、作表率。他带头总结经验,重新审视治沙思路,以修建防沙网格为核心的工程治沙方法应运而生。
说起修建防沙网格的历程,其中的坎坷让张宏杰记忆犹新。
2011年夏天,烈日炎炎,张宏杰带领车间技术人员反复琢磨,尝试着把钢筋弯成圈,通过环环相扣来抵挡风沙。然而,一夜狂风过后,当他再次来到现场,昨天刚做好的治沙网格全部被沙子淹埋了,众人二十几天的辛苦被一场大风刮得干干净净。
张宏杰把一肚子的苦闷藏在心里,继续着治沙试验。那些日子,他可能是临策铁路上唯一一个盼着刮风的人,因为他要在风中做试验。
风有什么“脾气”、沙有哪些“习性”,多大的风能让沙子埋道、多大的风能对治沙工程产生破坏……一连几天,张宏杰钻在沙堆里反复琢磨。几天下来,他就像洗了风沙浴,成了一座移动的“沙土塑像”。
通过一次次试验,张宏杰终于找到了缚住“黄龙”的法子。他根据地形、风向、线路附近的土质来决定网格铺设面积,采取“高、中、低”尼龙网格相配套的方式,增加网格高度、改变网格形状,让防沙效果达到最佳。
试验成功的那一刻,职工们笑了,张宏杰却想哭,压在他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
心中有方向,前行有力量。接下来的日子,张宏杰带领职工们开始用“高、中、低”尼龙网格相配套的方式阻沙。“高”就是在线路两侧30米到40米处,安装1.2米到1.5米高的防沙网,形成第一道防沙障,实现阻挡远处流动沙源和稳固线路两侧浮沙的作用。“中”和“低”就是覆盖更细的尼龙网格,根据沙丘大小和沙砾大小扎设成网格,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用石头垒砌成石方格,以此削减风力、增加沙地表面粗糙度,使风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砾。
“在临策铁路两侧,这样的防沙网格绵延400多公里。”张宏杰把这种治沙方法形象地比喻为“用巨网锁死‘沙老虎’”。经过13年的努力,他们共清除线路积沙约240万立方米,设置高沙障965公里、网格沙障2700万平方米,沿线沙害得到有效控制,工程治沙取得明显效果。
无论是线路清沙,还是工程治沙,“头雁”的作用至关重要,“飞”在前头,自然得承担起克服阻力的责任。
沙子是拦截下来了,但是经年累月、积少成多,临策铁路线路两侧出现了高高的沙山,新的考验像拦路虎一样又挡在了张宏杰面前。
天路“画家”:敢把戈壁变绿洲
能不能用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双管齐下的方法破解难题?由段里牵头,张宏杰组织技术骨干研究对策,决定在原来工程治沙的基础上,采取“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在这片不毛之地上种植沙生植物,改善线路两侧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治沙的目的。
张宏杰深知自己现在做的事是利在千秋的大事,必须得拿出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来奋斗。
临策铁路沿线自然条件差,没有水源,张宏杰带领职工们不断探索治沙良方,在适合栽种植被的区段施行人工造林、人工播种,栽种耐旱的梭梭、柠条、红柳等植物,采取节水灌溉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远处,满载煤炭的货物列车鸣着笛,在寂寞的荒野中驶过。跪在沙丘里的张宏杰一只手将柠条扶在挖好的沙坑正中,另一只手麻利地将周围的沙土推向坑中埋实,再拿水管来浇灌。这一幕是临策铁路治沙人固沙植绿的一个缩影。
夏季,临策铁路两侧的梭梭、柠条随风摇摆,犹如一条条绿色的哈达顺着钢轨绵延至远方。13年来,张宏杰带领车间治沙人不断恢复沙漠植被,巩固既有绿化成果,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00多公顷、播撒草籽315公顷,犹如天路画家在沙漠戈壁里勾勒出了一条绿色天路。
“这些植被将在线路两侧全面缓解风沙流及附近沙丘移扩对铁路造成的压力,是治沙防沙的希望。”张宏杰说。春夏季节,临策铁路上的每个治沙点都会存放耐旱植物的草籽,治沙人员密切关注当地天气情况,只要下雨就冒雨上线撒草籽,这些草籽借着雨水可以提高发芽率。
“经过多年实践,临策铁路治沙植绿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情的科学化路径。”张宏杰说,他们在防沙网格中种下了耐旱易活的植物,有效“锁住”沙地水分,形成区域性“小生态”,植被可以“相互依偎”地生长。
现如今,临策铁路沙害地段已由467公里缩减至55公里,职工们从之前的每天清理4至5次沙害,减少到每月4至5次。在张宏杰的带领下,临策铁路沙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目前线路上每天通行12对列车。
在沙害得到了根本改善后,让戈壁大漠上的绿色“哈达”延绵得更远,成了临策铁路治沙人更高的追求。线路两侧大面积的骆驼刺、梭梭、柠条等植被越长越密,慢慢把线路附近的流沙牢牢固定,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入路29年
从乌吉线、包兰线到临策线
张宏杰的工作生活
离不开戈壁大漠
艰难困苦压不倒
誓让戈壁变了样
黄沙中显现出的片片绿地
见证了一代又一代
治沙人的辛劳接力
更多推荐
超450万人次!这个“五一”假期陕西铁路为什么这么火?
青春,是什么?
别划走!铁路小哥哥小姐姐变装秀来了
原标题:《新时代·铁路榜样丨张宏杰:大漠“愚公”缚“黄龙”》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