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本笔记!北大教授董强这样读书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

  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

  法语翻译家董强做客央视《开讲啦》

  与广大青年分享阅读之趣

  讲述通过翻译连通中法两国人心的故事

  4月初,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

  董强把《唐诗之路》法文folio袖珍版送给了他

  这本书是董强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勒克莱齐奥合作出版的

  中文与法语,在书中浪漫相遇

  一起走进董强的阅读世界

  

  在现场,董强给观众出了一道题

  美国文学家如何翻译李白诗句

  “骏马似风飙”中的“飙”字?

  答案出人意料

  你能答对吗?快来试试↓↓↓

  A 三条狗的风

  √

  A 三条狗的风

  B 发怒的风

  ×

  B 发怒的风

  C 呼号着的风

  ×

  C 呼号着的风

  点击视频,观看答案解析↓

  李白的这句诗出自《塞下曲六首》

  强调边塞打仗的氛围

  怎样翻译“飙”字取决于

  译者对翻译的态度

  如果你比较严谨,就会强调‘呼号着的风’,但我觉得‘三条狗的风’也代表了一种理解。广义上的翻译其实想象力越丰富越好。

  

  如何将一种语言

  传神地表达给不同语种的朋友?

  一起看董强分享的

  关于阅读、翻译和语言学习的

  “干货”吧↓

  108本读书笔记

  法语翻译家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01

  董强16岁就开始学习法语。从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1988年,他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了12年的旅法生活。

  人在异国他乡,感到孤独该怎么办?董强说,他会通过阅读来排解孤独,阅读就是良药。“书籍也会不断地为你打开一个个新世界。”当时,图书馆、书店、朋友家的书柜都是他寻书的地方。

  

  在董强看来,“翻译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读者通常不会阅读得过深,人们会更在意后续情节,不会揣摩每个词汇。翻译则需要推敲,需要将每句话都琢磨透。“中国有一个特别美的说法是‘推敲’。”

  董强与法语的初遇是在中学课本上。都德小说《最后一课》中唯独未翻译的那句法语原文,令他感受到语言的重要性:

  当你不能使用自己的语言时,你就失去了你的国家、你的民族,所以你一定要捍卫自己的语言。

  为了提高语言水平,董强还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次读书之后,他都会用法语把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积累下来整整有108本。此后,他的法语水平达到了新境界。

  点击视频,看董强分享阅读方法分享↓

  那108个笔记本用完以后,我的法语确实可以说达到了一定境界。至少从法国人的反馈里我能够感受得到。所以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为作品寻找“知音”

  0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极具气势的谚语该怎样翻译?翻译成俄罗斯语时,需要将“老虎”换成“熊”或“狼”吗?没想到俄罗斯语里有个类似的谚语——“既然怕狼,就不要进树林”。

  

  但翻译应该入乡随俗还是立足本土呢?董强表示:

  这触及了翻译的本质,应该维护本国语言的民族性与质感,同时又不突兀。为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有时不妨在铺垫后大胆直译,反而出彩。

  哪本经典著作翻译起来最难?是《追忆似水年华》《道德经》还是《西游记》?中国的经典著作中被翻译最多的就是《道德经》。在董强看来,短短五千字翻译起来却非常难,没有一个人满意别人的译本。另两本著作中精彩的剧情和细腻的情感也是翻译的难点。

  看似简单的翻译,其实各有各的挑战。“有时看起来容易的诗句,真正翻译起来非常难。”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几乎让所有译者“翻车”。

  

  旅法期间,董强结识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两人已是30多年的老友。

  勒克莱齐奥通过阅读唐诗也找到了自己的知音——诗人李白。他在节目中用法语背诵了董强翻译的《独坐敬亭山》。勒克莱齐奥说:

  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诗,李白能够像山一样思考,和自然和谐地交流。对于我来说,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是李白的作品。

  此前,董强和勒克莱齐奥合著了《唐诗之路》。董强表示,勒克莱齐奥在这本书中最用心的诗人就是李白。“基本上一半篇幅都献给了李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作家对李白产生了认同,把自己投射进去的感觉。”

  点击视频,看董强与勒克莱齐奥的现场连线↓

  翻译家的“高光时刻”

  03

  作为一名翻译家,董强在中法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被称为“持灯的使者”。他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这是由法国总统授予的最高荣誉勋章。

  董强认为翻译家的任务不仅是传递作品,更是让人跟人通过作品建立起一种真正的交流。

  当被问到自己的“高光时刻”时,董强说是收到一份来自法国小学生的“礼物”:在一所法国小学讲授中文时,孩子们起立为他背诵了一首他根据唐诗意境用法语创作的诗。

  他的翻译能让法国孩子们对于遥远中国的唐诗感到亲切,文化交流带来的奇特化学反应让董老师感叹:“我当时真的觉得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高光时刻”。

  

  现场有观众向董强提问,是否会担心人工智能对翻译的挑战?

  董强说,要尊重人类的文明。

  一定要意识到,我们的记忆、民族的遗产,整个历史上留下来的东西是需要我们去保护的。所以怎么利用人工智能更好地保护它,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

  戳视频,观看完整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