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杨兆波:禅茶与渐悟、顿悟和觉悟,禅茶一味需要人的文化内涵与修养滋养

  原标题:智库杨兆波:禅茶与渐悟、顿悟和觉悟,禅茶一味需要人的文化内涵与修养滋养

  (作者系法治中国内参智库总编辑,有关机构智库文化与社会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某机构智库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日前,读到了一篇生动的新闻报道。原来是新华社老同事采写的《问茶莫干山》。我一口气读完这篇报道。心里真是激动。关键是这篇报道写出了:好一个茶科技、茶文化、茶产业“三茶融合”。2007年夏天的时候,我随新华社调研小分队来过莫干山。当时,茶叶以及茶市场都没有形成气候。如今,问茶莫干山,一脉茶香早已化身为“优质茶”“文化茶”“共富茶”的甘醇。所以,记者写出了:莫干山,“浙”里有好茶……

  我之所以这么激动,主要是当年在莫干山一些关于禅茶的事情难以忘怀。唐代陆羽,隐居湖州,得以识僧人皎然,二人交以诗,会以茶,成忘年交,僧人皎然以饮成诗,遇“茶道”二字,陆羽以悟求道,著《茶经》三卷。自此、茶道、茶经,流传人下,茶圣陆羽由此得名,茶禅一味,传承至今。其实。有专家说,这里是最早隐含“禅茶一味”思想的那个地方。僧人释开信尤爱茶,坚持本味,依山而居,以山中有机春茶鲜叶为原料,精心制作了此茶。莫干山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地埋环境,为《天润红》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记得,当年在莫干山看到了山上翠竹满坡,四处云雾环绕,气候凉爽宜人,丝竹飘动,悦诗风吟……下午的时候,有一个禅意生活体验活动,特别惬意。禅茶一味,禅茶文化,浓浓的特别高兴。生活中有禅,而禅中必有茶。我把每一次饮茶品茗看作学习感悟禅宗文化的机会,在品茶之中我总是能够一点一点地冷静下来,有的时候甚至心静如水,这才是以静正道的感悟。每一次品茗禅茶,都能让我心生愉悦,拂慰心底对于往事的回忆,然后又定中生慧。静思,孝道,大善,大爱,亲情,友情,感恩……

  一切的饮茶与静思,我特别感谢这云浮的禅茶,的的确确能够化开我的一些思绪纠结,乃至于启迪我的智慧。其实,饮茶只有两个动作:拿起、放下。好比修行,拿得起六度万行,利乐众生历劫不悔,初发心即成正觉;放得下食色财名,放下即是自在,自在即是解脱。开悟顿悟自然是高境界,而具备平常心是更高的境界。平常心的养成是和茶禅一味相和谐的、相协调的。在禅宗眼里,任何事物都与道相通。平常心中品一杯茶,悟心的圆湛虚凝,明妙安乐。古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中有言,“茶道是从禅道中出来的。”随着禅门第一书《碧岩录》的风靡,禅茶文化水乳交融、交辉映彻。历史记载表明,在茶事活动中,茶道与佛教之间逐渐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同之处,“茶禅一味”的理论就这样诞生了。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静,是物我双忘的一种境界。在佛教中,静坐静虑是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过程,禅师们在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及“三学”(戒、定、慧)便是以静为基础。将茶、佛二者相融,禅师打坐时偶喝一杯茗茶解渴,能够提神醒脑,克服睡意。于是,茶变成了禅师最好的修行伴侣。“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 《永嘉大师禅宗集证道歌》 )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 《景德传灯录》卷六 ) 这里,最关键的是一个“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行为,就会“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清代杨悼《游牟山资福寺呈霞胤师》诗云:“赵州茶热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至今杭州龙井附近,悬有古楹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总之,饮茶不仅可以止渴解睡,还是引导进入空灵虚境的手段。

  就正如求佛保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为目的,从而经常会成为悟的束缚。禅宗强调自悟自性,也就是对本性真心的自悟。比如,我们喝茶去,那么,谁喝茶?又是如何喝茶呢?喝茶属于一种静的行为,举手,放下,提壶,倒茶,这一切犹如参禅的行为,属于自性是照见一切的智慧,经常提到化身喝茶,这个喝茶与心的妙用,有机融合,真空妙有。所以,达摩大师说 “动是心用,用是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一个喝茶去的念头从妄想生,到最后有个化身在喝茶,心一直在照见着这一切。有个“观自在菩萨……”就是人生内心世界的关照,顿悟与渐悟,了悟与觉悟,尽在不言中之中啊。体悟茶缘。别有一番滋味。我这个人喜欢喝茶。对于茶的事情特别关注,分析与思考的也多了一些。其实,都是俗气的一种表现。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一杯清茶,放空心灵,与世无争。采摘、摊晒、揉捻、烘焙以及杀青这些过程看似简单,其生物的转化机理却极其复杂。喝茶就是品茗。表述不同而已。喝茶能喝出茶缘与宠辱不惊的心情。这个是需要功夫的。你在泡茶加水时的茶气,缭绕着特别地氤氲,仿佛看到了隔世的安静,没有了那些喧嚣,只见或者只闻茶香那个袅袅,顿时便舒展了你白天工作时紧绷的那些神经系统。你可以逐步浸入这茶境之中,从渐悟、顿悟、了悟到觉悟层层递进领悟禅的智慧。心平方能气和,气和乃至茶醇,心是释然过程,在分享这个过程里才能领悟禅茶一味的道理。宋朝有一诗人李昴英撰写的诗词《武夷观》:闲乘石罅船,又到浙江边。回向初心地,皈依古洞天。成丹呼鹤舞,喷酒起龙眠。雨意偏留客,杯茶定宿缘……

  讲了茶缘此事,对于茶的认知,不仅仅是去了解它实物上的特性,觉得它的色香味形具佳就证明自己与茶有缘,要了解茶,真正与它结缘,那么就要去了解它几千年的文化,了解它最深处的东西。儒家从茶缘看到了入世的浮沉苦乐,道家从茶缘体会到天人合一,佛家从茶缘悟到茶禅一味。茶融入到精神和血液中,形成国人特有的事物认知方式,达到一种独到的茶学境界。茶缘是与茶包括喝茶的人所结下的那种特殊缘。从这个意义上看茶就是一种有着深厚内涵的物品。茶,茶缘,禅茶一味,其中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茶道、茶艺、茶具的历史发展和艺术魅力令人难忘。茶绝对属于国宝级别的饮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茶和赏茶已经属于高端享受与高端交往之物。喝茶不仅是停留在解渴上,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享受喝茶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所以,讲到茶缘的缘就是缘分,喝茶与懂茶,体会喝茶韵味,对于品茗而言十分重要。对于茶的认知,不仅仅是去了解它实物上的特性,觉得它的色香味形具佳就证明自己与茶有缘,要了解茶,真正与它结缘,那么就要去了解它几千年的文化,了解它最深处的处东西。

  大家知道古代丝绸之路吧,它让中国的茶香远飘海外,导致制茶工艺创新,丰富了茶的内涵。我今天的关于茶,茶缘,茶文化等体悟与禅茶一味的思考,十分浅薄。仅仅是供大家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一颗浮躁的心,被禅茶一味所稀释。唐朝有个许浑的人写了《奉命和后池十韵》:“野桥从浪没,轻舸信风移;竹韵迁棋局,松阴递酒卮。”还有《送茶僧》中有“ 江南风致说僧家, 石上清泉竹里茶 ”的美妙情缘。禅茶会融化内心俗世里孤长的无奈与落寞。浮生若茶,怀一颗清淡,坦荡与宁静的心,走进滚滚红尘里。谁的人生不是一纸风华呢?禅茶一味,禅茶之间让心静简与淳朴,不忘初心,修行向远。禅茶修心,人生有味,真的在许多时候,只想让心静一静。青竹翠竹,随风摇拽,清风明月,时光越老,人心越淡,手捧茶杯,竹海余香,一窗翠竹,岁月悠悠然入眼。记得,第一部诗词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咏竹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竹与茶禅也是一味。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意为“静虑”与“修心”。“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但是,别把韵想得太复杂了,赋予然的那份悠然与淡雅,悠悠地长在深溪畔,径旁,中远离尘世,独清净。如此这般,与禅茶相遇,肯定惬意。人生,犹如竹韵入禅茶。而饮茶让人们学会了轻松、宁静,自由自在,忘却了俗念,放下尘世的忧愁……竹韵与禅茶一味在香、清、味、甘中自得其乐,享尽人生。何乐而不为呢。禅茶一味与悟道人生,首先是你要安静下来……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一杯清茶,放空心灵,与世无争。采摘、摊晒、揉捻、烘焙以及杀青这些过程看似简单,其生物的转化机理却极其复杂。喝茶就是品茗。表述不同而已。喝茶能喝出茶缘与宠辱不惊的心情。这个是需要功夫的。你在泡茶加水时的茶气,缭绕着特别地氤氲,仿佛看到了隔世的安静,没有了那些喧嚣,只见或者只闻茶香那个袅袅,顿时便舒展了你白天工作时紧绷的那些神经系统。

  你可以逐步浸入这茶境之中,从渐悟、顿悟、了悟到觉悟层层递进领悟禅的智慧。对于茶的认知,不仅仅是去了解它实物上的特性,觉得它的色香味形具佳就证明自己与茶有缘,要了解茶,真正与它结缘,那么就要去了解它几千年的文化,了解它最深处的东西。儒家从茶缘看到了入世的浮沉苦乐,道家从茶缘体会到天人合一,佛家从茶缘悟到茶禅一味。茶融入到精神和血液中,形成国人特有的事物认知方式,达到一种独到的茶学境界。茶缘是与茶包括喝茶的人所结下的那种特殊缘。从这个意义上看茶就是一种有着深厚内涵的物品。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离去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走到最后的,就是对的人。犹如眼前喝茶,茶不过两种姿态,浮与沉。饮茶者也不过两种姿势:拿起与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