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劳动正当时 实践育新人

  近日,在马鞍中心小学新建成的“善耕园”里,两位劳动辅导员耐心讲解、亲身示范,同学们识种、挖坑、播种、浇水,在实践体验里感受劳动的快乐。

  在柯桥,类似的农事劳动活动已成为校园新风尚。柯桥以协同建课程、联动创基地、全面赋成长,积极探索全域推进、深耕本土、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

  完善课程体系 践行实践样态

  自去年劳动课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以来,全区各学校劳动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区教体局在保障课时的基础上,出台《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推出“中小学劳动达标项目清单”,围绕“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基础劳动教育课程。其中小学阶段主要以日常劳动为主、生产劳动为辅,适当加入服务劳动,高中阶段重点渗透职业认知、生涯规划,为未来做准备。

  在开足开齐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全区各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资源,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劳动校本课程:实验小学建成“实验药圃”,开发《药草百用》等校本课程群,以中草药种植、养护、收集、制作等项目化活动为载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华舍小学构建“绸乡丝源”劳动实践课程,开发《栽桑养蚕》《日出万丈学纺织》《织韵丝语》《童心印迹》四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在学生心中根植家乡文化自信;稽东镇中心小学打造“榧香”课程……目前,全区学校均已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格局。

  校内外齐发力,建好劳动基地

  在轻纺城小学纺都路校区的“红果果农学园”里,菜地旁的一间玻璃搭建的阳光温室十分显眼。据介绍,里面建有温度湿度控制器、监测器等智慧设备,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光照、水、温度等不同变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而在柯岩中心小学湖东路校区新建的综合楼里,有一间烹饪间,锅碗炉灶、蒸烤箱等配套设备一应俱全,供学生学习烹饪。这类个性化劳动空间逐渐成为学校“标配”。

  从学农到学技术,许多学校的劳动基地逐渐“升级”,与创新相结合,“科学味”更浓。如杨汛桥中学为学农基地配备了电烙铁、船模、车模等设备,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学到焊接技术、了解房屋构造等专业知识……

  不少学校结合镇街产业特色和自然资源,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丰富学生劳动体验。如漓渚镇中心小学,联姻兰花基地,组织学生“拜师”兰农,学习选兰种兰;稽东镇中学依托浙江省首个劳动教育标准示范基地“大桥村劳动教育基地“,守传统、依农时,24节气劳动课程形成特色;王坛镇中心小学和王坛境内天圣农业建立合作关系,在“天圣农业劳动基地”向农业研究人员了解各种果蔬的生长习性……

  最生动的田园,最自由的课堂。 “双减”之后,全区中小学学校为劳动教育做“加法”,“班班有块责任地、人人都有实践园”逐渐成为现实。

  提升劳动素养,赋能学生成长

  “流汗是不够的,劳动教育还要让学生动脑、入心。”很多学校把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充分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见证水稻从一粒种子到结出稻谷,品尝自己辛苦所得的劳动果实。柯岩中心小学的这堂劳动教育课,让学生印象深刻、收获多多。“水稻课程”持续时间长,从播秧种植到除草驱鸟,再到把稻谷碾成米、酿成酒,总共耗时数个月。全流程体验“一粒米的生命探索之旅”后,学生们不仅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意,也养成了尊重劳动、辛勤劳动的宝贵品质。

  在鉴湖小学,“职业探究”“环境友好”成为师生口中的热词。学校实行科技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创新环境友好项目基地——生态鱼池、智慧种植、变废为宝、厕所革命、风和光的故事,以设计多样化的项目让学生完成“科学+劳动”的浸润式学习,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充分感受科技的伟大。

  “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开展实习实训多年,区职教中心和财经旅游学校的教师在学生身上看到了许多改变。两所学校每年近千人进入合作企业实习实训。大力推行“产教融合+社会实践”机制,将劳动习惯渗透到实习实训中,将劳动素养融入到技能竞赛中,去年摘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五金三银,学生更加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自然增强。

  劳动有声有色,成长有模有样,从课本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学生在劳动中发展身心。通过积极探索、全科渗透,全区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稽东中心小学《山娃子养鸭记》、柯岩中学《我是园丁》等18个劳动课程入选绍兴市中小学劳动优秀课程。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