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博物古诗100首》:孩子的诗词启蒙,看这套书就够了

  中国古代文化里,诗词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章节。我们总会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一个人读的诗书多了,气质里就会不知不觉有了书卷之气。我也是一个很喜欢诗的人,从我家孩子小的时候,就给她买了唐诗三百首来念给她听,可是我的满腔热情对她来说却成了困扰。每次她背完上句就忘了下一句,久而久之,她对诗词的兴趣就没那么高了。

  这样的情况让我一度很烦恼,直到我看到了《给孩子的博物古诗100首》,不由眼前一亮。这套书由米莱童书出品,秉承了米莱一贯的用匠心做书的风格,主打的古诗词科普。该书用700幅爆笑漫画,搭建了一座古诗词科普博物馆,并且随书附赠音频;翻开细看,画风幽默风趣,有趣有料,不仅孩子爱看,连我看了都觉得涨了不少知识,大呼过瘾。

  

  魅力无限的文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提到边塞,这是我们经常会挂在嘴边的诗句;还有《敕勒歌》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些诗句里的豪情无限以及敕勒川下”天似穹庐“的美景都让我们神往,那你知道阴山在什么地方吗?为什么它在古代会如此重要?而敕勒又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别急,这些问题都在书里能找到答案。

  

  不仅仅是这些问题,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知识的延展,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王维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在唐朝的时候,阳关之外就是西域和中亚地域,出了这个中国最早的海关,就基本再也见不到家乡的人了。

  除了地理知识,还有人文知识。比如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就让我们知道了传统节日春节的来历以及在春节里的一些民间习俗的来历,比如放鞭炮是为了吓走年兽、吃饺子寓意辞旧迎新等等。还有一些别的节日如二月二龙抬头(春耕节)、三月三(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通过有趣的漫画,把节日的来历和节日里的一些传统活动都呈现了出来,让我们不知不觉代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增长了知识。

  那这些诗人是不是天生的都这么才华横溢,遥不可及呢?不是的,他们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诗不过是他们的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而已,就像我们平时写的日记。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实就是他读书之后的感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在说人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而唐寅的《画鸡》,就是唐寅在介绍自己的画的一幅关于鸡的画;唐代诗人温庭钧的《商山早行》则是记录自己一早起来赶路的感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让人读起来就能感受到他心里的悲凉。

  风花雪月皆是情

  如果我用这样一首诗来考考你“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你会猜出来这是在描述什么的吗?不错,这首诗是在描写风,虽然处处都在写风,但是一个风字都没有,书中就这个诗给我们介绍了风的形成,又涨了不少知识;不仅是风,还有雪、云、霜等自然现象,在书里都能找到它们的形成原因。

  除了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常见的花鸟鱼虫当然也颇受诗人们的偏爱。比如“千朵万朵压枝低”的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蜻蜓、“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树等等,这些动植物在特定的季节都会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树中对这些特色给我们一一介绍,比如消失的落花去了哪里、花的颜色都有哪些、花香为什么那么容易扩散。

  

  当然,虽然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但是因为心情不一样,心里的感受就会不一样,所以才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神奇,才会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凄凉。

  在常识篇里面,我们更是沉浸式地到记录游山戏水的“山水诗”、依依不舍的“送别诗”、咏颂历史的“咏史诗”,书中的语言浅显易懂,很容易就能理解各种题材的诗是什么样的;不仅如此,还把诗人们的经历“朋友圈”化,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诗人的一生,也更能理解诗人们一些别称的由来。

  

  在历史篇里,融入历史典故,把藏在古诗里的王朝和各大家族的故事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触发我们去一探究竟的兴趣,比如《乌衣巷》里的“王谢”两大贵族是如何消失的。还有诗中的万丈豪情是从何而来……别说是孩子,连我自己都在“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豪情里面无法自拔。

  

  最后,我之所以推荐大家带着孩子去读一读这套书,是因为这套书真的是孩子古诗启蒙的不二之选,不管从文字排版还是精美的插图,还是涉及的知识点,都让我爱不释手;孩子也没事就翻一翻,跟我说真好看。《给孩子的博物古诗100首》,你值得拥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