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市:节水成为城市生产生活新风尚

  □本报记者 程瀛 陈锐

  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持续推进节水工作,掀起节水护水热潮,节水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城市新风尚。

  耗水大户变身节水大户

  “今日用水总量是311立方米,前两天分别是612立方米和643立方米。一期病房2楼月用水量为170立方米……”在徐州市仁慈医院监控室内的大屏幕上,一个个数字清晰地显示出医院的用水数据。

  “这一监控平台不仅可以监测各病区水表的运行状态,还可以进行有效管控。根据上一年平均用水量等数值设置每个科室用水量管控值,一旦发现达到或超过管控值,我们就会及时检测,找出问题。”医院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仁慈医院所有用水洁具均采用节水型设施。2021年,医院自主建立了用水监控系统,并利用中水回收设施对全院生产软水、直饮水、蒸汽产生的中水进行回收利用,平均每年回收利用中水1万多立方米。

  在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房内,18米高的冷却塔正在工作,老远就能听到奔流而下的水声。由于不停散热蒸发,15座冷却塔每天需要补水6000吨,是名副其实的耗水大户。

  面对如此庞大的耗水量,如何才能做到节水生产呢?

  “我们将冷却塔的排污水引到生产现场,供给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设备使用,做到废水利用。”协鑫硅材料科技公司制造保障部水处理工程师吴勇介绍,从2017年起,公司开始引入徐州经开区的再生水,截至2022年年底,再生水使用量累计达1409万吨,大幅度减少了地表水取水量,节省取水费用1400万元。

  对卫生间洁具进行改造,研发纯水站浓水回用项目……如今,一个个耗水大户已悄然变身节水大户。2023年,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徐州仁慈医院等8家单位荣获“徐州市水效标杆单位”称号。

  节水理念融入生活习惯

  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入菜盆……泉山区纺西社区居民毕秀文正在厨房忙活着,“这个洗菜水要存下来,可以浇花,不能让它白白流走。”

  节水习惯早已融入毕秀文的生活日常。当问起怎样省水,她打开了话匣子:“用洗手液搓手的时候,水龙头一定要拧上;洗碗筷前,先把油污擦掉;小件的衣服手洗,大件的衣物集中洗……”

  小龙头连着大账本,毕秀文算起节水账,1年下来,单是她一个人就能省出十几吨水。

  深入推进节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更离不开居民小区等重点用水单位的节水设施改造。

  在泉山区中海熙岸华府小区,一进大门,就能看到一片花园绿地。绿地地势低于周围地面,一旦下雨,地形就像一个漏斗把雨水收纳其中。绿地下面铺设了很多渗管,雨水会通过渗管净化,流入小区一侧的蓄水池,用于小区的日常绿化浇灌。

  像这样的下凹绿地,占到中海熙岸华府小区绿化面积的50%。除此之外,小区内的人行步道、停车位的地面都设计成了透水铺装。暴雨来临时,雨水会顺着透水铺装渗入下层碎石,再顺着碎石中的渗管流入蓄水池。

  “这套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可存纳210吨水,每年能节约水费2万多元。”小区物管人员介绍。

  节水行动带来显著效益

  随着徐州市各类节水载体建设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省级节水型载体339家、市级节水型载体504家、省级节水教育基地5家、节水型工业园区1家,水利行业节水型单位实现全覆盖。

  2022年,徐州市用水总量为39.3亿立方米,低于省控43亿立方米的目标;在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8%的情况下,全年累计争取调引水资源10.9亿立方米,保障农业用水需求和粮食安全;在江苏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徐州市再获优秀等次。

  节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3年,徐州市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活动期间,广泛开展节水宣传,引导广大群众“认识水、爱惜水、保护水、节约水”。

  “我们将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升级改造耗能高、用水多、效益低的产业,采取一水多用、重复利用、中水回用等措施降低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从而达到节水目的,完成节水指标。”徐州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韩刚表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