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开中药:是祸害中医,不是振兴中医

  一场新冠疫情,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中医的魅力与疗效,中医药发展也再度被注入政策新动能。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可是振兴中医需要的是人才,没有那么多中医才人怎么办?于是有些地方让西医经过培训学习后开中药,比如上海市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中医诊疗活动执业管理办法》,明确自2022年2月7日起,所有非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可以开展中医诊疗活动。

  

  为促进中西医结合,鼓励西医学习中医,推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取得临床类别、口腔类别的执业医师开展中医诊疗活动的执业管理。

  看了这个创新之举后,不禁感慨万千,这明显的是对中医缺乏敬畏之心,是外行领导内行的表现!这样做是抹杀中医,而不是振兴中医!

  一、正儿八经中医科班出身的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大部分都没有学好中医,都开不好中药,现在让西学中的人来开中药,这样效果可信吗?

  中国有中医药大学几十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有10万之多,几十年下来,也应该有几百万了吧,可事实上,今天真正从事中医行业的人只有80万,而能够临床的只有30万,而水平不错的恐怕只有3万。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医大学五年,很多中医学子毕业后连一个简单的方子都开不出来,几乎是一毕业就失业,绝大多数都不得已改行。即使再上了硕士三年、博士三年,毕业后大多数仍然是临床水平极差。显然,这只说明了一件事,我们的中医教育出了大问题。医药大学一直都没有培养出多少合格的人才。

  国医大师裘沛然曾公开说过:“国内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的。可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这是中医教育很大的失败,中医教育已走入歧途。”

  

  全国著名老中医李今庸说:“中医药学的生命是临床疗效。一些人以牺牲中医临床疗效为代价,来换取对中医药学发展毫无裨益的动物实验结果,培养的博士生不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因而不愿看病,还名之曰‘研究型人才’。”

  广东省中医院的一位师承弟子难过地说:“前些日子,别人委托我看了一些博士生答辩的论文,我说不出话来。我只能说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的。这是铁一样的现实!中医的教育是失败的。”

  国医大师张灿玾教授也曾痛苦地说:“我们这些老中医私下里在一起聊天时常说:‘我们是一代完人’,也就是说,我们是一代完蛋的人。”

  中医都是从临床中成长起来的,而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原因很简单,中医治疗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无论你学了多少中医知识,都无法机械地套在你面对的病人身上。只有通过大量临床,才能够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悟出其中的治病道理,从而不断提高临床水平。更严重的是,中医药大学临床课程极少,水平不错的老师也奇缺,让一群根本不会治病的教授教中医,能够教出能治病的中医吗?广西中医学院前几年就想办一个“传统班”,实行古人的“师带徒”制度,可是突然发现,想学老母鸡孵蛋,蛋是找到了,可是却找不到老母鸡。于是这个“传统班”计划,就不得不流产了。

  古代培养中医,最主要的就是师承,这一是能够传承过去各门各派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绝技;二是能够学习中医个性化的知识,和独特的治病思维。可现在呢?师承的老师没执业证不合法,积累在民间的大量临床经验和中医绝技随着老中医的去世而被带进了棺材,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更严重的是,大学教育标准化,统一化,使中医思维严重西化,尤其是这种西化的思维垄断了中医学术,让中医长期停滞不前。

  中医药大学缺少的是中医思维,僵化的套用西医的那一套方式来管理中医,可惜了那些中医学子们,在中医药大学学了几年,毕业后却该学的东西没学到,你说让人痛心不?

  

  由上可见,正儿八经中医科班出身的专家教授及毕业生他们很多人都没学好中医,开的中药没有效果,你现在让那些半路学中医的西学中人员来开中药,这不是胡扯吗?当然也有一些西学中人员取得了好成就,但这毕竟是个例,不是普遍规律!个例不能代表一般!

  二、西学中人员经过培训就可开中药,这个培训有效果吗?他们列出了如何具备中医诊疗资格的条件:

  1.经过中医药相关教育或培训且考核合格的,通过相关程序登记或授权。

  2.参加市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批准或委托举办的不少于2年的西医学习中医系统学习培训班并取得相应证书,发证部门会在《医师执业证书》备注“西学中”字样。

  3.参加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或认可举办的专项中医医疗技术培训班,并经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考核通过取得相应证书。

  4.经医疗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

  我们知道中医不像西医可以大批培养,因为中医经过这些年中医药大学培养学生来看是失败的。试问这些西医同志们经过两年或者三年就能掌握中医知识,灵活运用中医知识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因为中医需要不断锻炼不断临床实践,对于半路出家学习中医的西医同志们,我不否认有的会出现一些大师级,但是这种办法会培养出来的更是一些“西化的中医”!

  “ 西学中”的实践证明,中医药疗法所焕发出来的显著疗效,不可能离开中医学术思维理念的指导。中医的发展也不可能依靠西医的模式和现代科技,而只能是依赖中医宝藏的发掘以及中医师的临床应用与发挥。

  

  失去中医学术理论指导,就等于一个人失去灵魂。事实上那些被西医学术思维舍弃的中医学说中的“糟粕”,很多都是中医学术思维的精华,只是因为这些“西学中”医生囿于还原论思维而难明其意而已;中医临床如若失去这些精华理论的指导,很难真正达到“药证相符”的最佳疗效境界。所以说学习中医,仅仅只是掌握一些中医之术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充其量也只能起到西医临床“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有限效用;中医学说的核心全在于中医之道,如若不懂得以道驭术的道理,是不可能进入中医殿堂的。

  许多“西学中”医者他们下车伊始,就忙不迭地评论中医这不“科学”,那没“与时俱进”;他们甚至连“什么是中医”都没有弄懂,就思想着要去改造中医,从这些肤浅的表现中可以看到,这些人只是抱着改造中医的目的来“学习”中医的。而且,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中医“以道驭术”的学术规律,仅仅只是急着想从中医药疗法中得到“有效穴”和“有效方”,这种“西学中”当然不可能成功。

  世界健康产业协会主席陈学忠谈及中医和西医的话题,首先强调中医、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学术上它们应该是平等的,既不能用西医取代中医,也不能用中医取代西医,更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应该是两个学术体系并存而各自发展。提到“西学中”,陈学忠认为西医学习中医形式主义严重。本来,西医学习中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西学中”往往只学了一点皮毛,甚至片面地认为用些中成药,再用些西药就是中西医结合了,这其实是在拿人的生命开玩笑。

  著名中医郭博信先生曾发起过这样的感慨:现在不用说找个过往那样的名中医了,就是找个不开化验单、检验单、认认真真号脉按照中医思维看病的所谓纯中医,也尽非易事。

  

  2005年,澳大利亚大使馆参赞助理杰森女儿的慢性湿疹经我治愈,感激之余他邀我往澳大利亚看病,我说:“不行啊,我不懂英语。”

  哪知听了这话,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错了,我们澳大利亚人专找不懂英语的中医看病,我们以为这样的人才是正宗中医!”这话让我吃了一惊。

  第二年底,当我踏上了澳大利亚的土地的时候,似乎是明白了点什么。

  那一天,我在某大学中医系与同学们一起座谈,得知他们教学模式完全是照搬我们的,即中西均有,他们毕业后同样存在就业难的题目,甚至连实习的地方也找不到。

  可谁都知道,澳大利亚中医诊所是很多的,怎么能找不到实习的地方呢?我带着这个题目请教澳大利亚中医针灸学会秘书长刘炽京,他说:他们(指中医大学毕业生)什么都不会,所以我们的诊所拒绝他们来实习!

  我们知道,澳大利亚是全球除中国以外第一个承认中医中药的国家,是较早给予中医药较高地位的西方国家。

  他们中医诊所的中医大夫只准开中药,不准开西药,他们都成了纯中医了。无怪乎我只讲了点传统中医思维用药的经验,他们听后居然惊呼:“这回是真中医来了!”

  邓铁涛加拿大弟子胡碧玲也一针见指出:中西医结合暗藏了中医的灭亡。胡碧玲对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中国中医界成为主流感到很遗憾:“我觉得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效果暗藏了中医的灭亡。”

  “这绝不是一个嘲讽。”胡碧玲很认真地说,“因为西医是不会容纳中医的,容纳的是一些技巧,但不会接受中医的理论,根本不会承认中医理论中的气、经络、阴阳五行说等等。”

  “所以中医为了‘科学化’,其治疗配方中的思维就越来越接近西医的思维模式。现在选药越来越不按传统的性味模式相配而是按西方科学的药理作用相配。在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中医和中医的病名来诊断一种疾病。”

  

  三、西医开中药,浪费的是医保基金和中药材。综合医院70%中成药是西医所开,不良反应多。早在两会期间就有委员提出西医不能开中药的观点。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张洪春表示“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西医给患者开中成药的现象,但是绝大多数西医不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配伍和禁忌,多开和错开非常普遍,辩证不正确就会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也浪费医保基金”对于这一观点,很多医生表示赞同。

  据资料显示,四川省某家三级综合医院,医院中药房 共计调配处方69192张,不合格处方4612张,占总处方数的6.6%,其中西医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58404张,占总处方的84%,其中不合格处方3988张,占不合格处方的86.5%。这些不合格处方的问题基本一致,主要为药不对症、剂量错误、配伍禁忌、使用方法错误。

  显然,西医如果没有辨证思维就去开中药,那么就无法准确地把中成药的优势发挥出来,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同时也浪费了医保资金。西医开中成药存在风险。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周继朴介绍,因为绝大多数西医不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和禁忌。寒热不分、虚实不辨的情况发生率较高,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副作用。

  

  “缺少中医基础的医师会错误的用药,导致病情加重,”周继朴称,比如对于常见的感冒,一些医生不分风寒风热,全部应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不仅对风寒型感冒无效,还可导致表邪内陷于里,造成多种并发症。

  我们知道,我们的中药材大多是植物药,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我们既要保护好我们的耕地红线,确保我们的饭碗端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也要种植中药,有些药材的产量一年用完了就没有了,要用也得等第二年再长出来。比如说菊花,去年的菊花用完了,再要用也得等到明年10月份之后。有的中药从种植到使用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这样的药更宝贵了!中药不像西药,可以大规模工厂生产,可是我们的中药生产不出来,比如疫情期间清热解毒的金银花用量很大,一下子就用没有了,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所以好钢必须用到刀刃上,我们必须发挥出中药的最大功效!

  如果让一些不太懂中医的西医来开中药,表面上看中医一片繁荣,能开中药的医生很多,满足了群众的中医看病需求,但这样不仅仅是看病效果大打折扣,还浪费了有限的中药资源!最后只能导致中药需求量加大,而中药产量却有限,于是导致中药大涨价,导致普通老百姓看不起中医,吃不起中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

  

  四、西医开中药不仅会导致过度医疗和无效医疗,还会给患者带来伤害!临床上我们发现很多“西学中”的医生在给患者看病开药时喜欢既开点西药,也开点中药,还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其实这不是中医结合,是过度医疗!很多中药与西药的功效是相同的,一起用会造成过度医疗,伤害患者身体。另外很多中药与西药的功效是相反的,一起用相互抵消,会产生无效医疗!

  这里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引起大家的思考。比如一个小感冒,现在医生开药时往往既开中药,又开西药,说是中西医结合效果好!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们想一想就明白了,很多外国人他们感冒后不用中药,只用西药就好了,而一百多年之前西医没有进入中国的时候,那时候人们感冒只用中药,没有西药可用,病也很快就好了!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了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这种感冒都非常简单,一种方法就能治好。可是现在好了,中西医一结合是两种方法一起上,两种药物是一起用,本来是一种方法就能治好的病,一种药物就能治好的病,为什么要一起开中西药呢?这样不就过度医疗了吗?患者花钱是小事,关键是用药过度,对患者造成了伤害!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你会发现医疗行业里这种事特多了!这就是中西医的不恰当结合,而西医开中药必然会把这事继续“发扬光大”!

  

  现在很多西医医生在开具中成药时,主要是按照说明书上的疗效开的,而中医的诊疗实际上是需要根据从患者的整体情况出发,并考虑到个体差异来进行辨证施治。从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出发,同一疾病(如慢性前列腺炎)的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其辨证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相应的治疗方案也不完全一样。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科主任邓春华教授告诉记者,出现这种情况与处方医生的中医药知识与素养有关。

  邓春华教授补充,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西医)的理论体系以及诊疗观念存在较大差异,西医关注器官或系统局部、注重机制,更强调对抗疾病的理念(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中医则从整体宏观出发,强调辨证施治,更注重调和、平衡和辨证,从调节总的机体“阴阳平衡”达到“制衡”疾病的目的。此外,邓春华说,不少西医医生应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或缺少有效的“辨证”方法,仅凭“说明书”生搬硬套处方中成药,自然难于发挥中药长处。

  从中医的成长经历就可以知道,民间中医从临床中成长,往往比大学学中医速度更快,临床水平更高。而中医药大学花了更多的时间,却往往成了只会病药机械对应的废才,庸才,让他们代表着中医的形象,中医有死无生。如果再让西医进入中医行业,中医的名声恐怕就更臭了,因为疗效更差了。

  对此,一个临床医生米医生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甲流期间发现很多甲流后的孩子,他们主诉症状都是退烧后咳嗽不止,拉肚子,食欲减退,还有鼻炎发作睡觉打呼噜。

  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这波甲流,西医的治疗方案真的是千人一面:统一都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美林+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或再配上蓝芩口服液or金振口服液。

  这样到底对不对?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概念,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是一个中成药,在中医概念里,用中成药也是要辨证的,那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是对什么证的?是治什么的?

  

  我们来看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组方: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黄芩相当于半个银翘散;大黄,厚朴相当于承气汤组成,有通便泻下的作用;青蒿和黄芩就是蒿芩清胆汤,还有柴胡和黄芩就是小柴胡汤。

  从全方来看,整个方子清热多一点,还有一定的泻下通便作用。所以,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明显是一个治风热感冒(发热有汗,流黄鼻涕)并伴有积食的孩子,而且是有便秘的孩子。

  与此同时,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的禁忌症也很明显,对于大便稀,腹泻的孩子不适用,对于风寒感冒(怕冷,流清鼻涕)的孩子也不适用。

  再反观我们这次甲流呢?到底是热还是寒呢?在我问及门诊上这些孩子这次主要症状是什么时,妈妈们第一反应都是说,孩子流清鼻涕,发冷,浑身酸痛。

  流清鼻涕,发冷怕冷,都是寒证的表现,浑身酸痛也是寒湿之邪侵袭肌表经络的表现,因为寒湿客于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这次甲流的症状是——流清水鼻涕,怕冷,浑身肌肉酸痛,呕吐腹泻,舌苔像下面这样

  那么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绝对是用错了,是在寒上加寒,是在闭门留寇啊!寒证用清热药不仅不对证治病,还会伤了孩子本来脆弱的胃肠道。

  导致拉肚子,导致孩子食欲减退,导致闭门留寇,导致肺有寒饮,寒邪出不去怎么办?身体慢慢就会自动开启排邪模式,用咳嗽来排邪。导致咳嗽不断,进一步诱导鼻炎发作。大家发现没有,西医开中药治病根本不辨证,他不管你是风热还是风寒,它硬把中药当作抗病毒药物开给你。

  

  可是,用错药犹如杀人啊,尤其是开给孩子的,寒证再用清热药,长期以往,中国孩子的体质当然是越来越差啊。

  西医开中药,真的千万要小心!因为他们99%开出来是错的。给患者开中药治病,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性味归经。。。这些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总要懂吧?

  可实际上,99%以上的西医根本不了解,也不理解这些中医理论!

  但,最后倒霉的是谁?患者啊,孩子啊!西医滥用中成药,大苦大寒清热类药是主战场,蒲地蓝,金振哪个不是前车之鉴?热咳开金振口服液,寒咳也开金振口服液,风寒感冒开蓝芩口服液,风热感冒也开蓝芩口服液(真正中医治外感时,怎么可能全靠苦寒之药?不分寒热?不透邪?)

  他们会管你闭门留寇,损伤脾胃阳气?管你对证不对证?别奢望了,如果孩子吃坏了?吃坏了那是你们中药副作用不明,说明书写得不全,怎么是西医的责任呢?由此可见,西医开中药:是抹杀中医,不是振兴中医。

  五、西医开中药,有时是给患者更大的伤害:不能合用的中西药。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十分复杂,如果盲目合用,有时也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举报/反馈